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2年第49期
编号:10865998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又添新假说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2年第49期
     本报讯 不久前,英国伦敦Friston在Psychiatry上发表文章,论述了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发病机制假说——联络功能失调假说,该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大脑不同功能系统之间的去连接,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基础。

    功能性联络是指功能上的专门化系统(如神经元群,皮质和皮质下区域)之间的连接,是适应性感觉运动整合、知觉合成和认知所必需的。联络的形成是后天的,具有经验依赖的可塑性。Friston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脑功能联络的失调,导致联络的调节、强化或巩固方面出现病理改变,这种改变的调节部位位于上行神经递质系统。

    人的一生中,大脑的联络功能在不断完善和重塑,其基本决定因素是:①结构可塑性,反映发育中大脑的基因表达分子生物学、细胞移行和神经发生的相互作用;②突触可塑性,即活动依赖性突触连接形式和强度的塑造,它促进知觉和过程性学习和记忆。

    两个简单事实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调节突触可塑性的细胞或分子系统受到了破坏。首先,拟精神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症状,说明异常位点可能在突触而不是细胞。这是因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而不作用于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其次,精神分裂症症状一般在成年期出现,表明存在经验依赖性的突触可塑性调节异常,不同于连接的诱导和维持。当然,这并不排除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缺陷假说,而是强调发育后的表达过程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突触可塑性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与短期可塑性不同,长期改变依靠蛋白合成、突触重塑和细胞突起(如末梢树状结构和树突棘)的基础结构改变,可以认为,长期改变是短期改变的巩固。谷氨酸递质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对突触后反应电压敏感性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在诱导可塑性长期增强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传统上行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在突触水平和细胞总体水平上调节短期改变及长期可塑性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上行系统对产生和维持联络功能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点评 由于缺乏明确的病理学改变证据,精神分裂症曾长期被看作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患者表现出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异常,被认为是 “意志品质”、“个人修养”等出现了问题,因此被贴上了各种有道德评判色彩的“标签”,在社会上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以至于患者和亲属耻于就医,贻误了治疗最佳时机。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改变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精神分裂症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表现为弥散的神经元“错位”、神经元之间连接纤维网的减少或缺失等,几乎涉及大脑的所有结构。对本病尽早开始治疗,不但可以改善症状,更有助于减缓衰退进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社会功能。

    (周东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