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7039
后GMP时代制药企业寻求突围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0日 科学网
     中国医药企业面临发展困局,GMP认证初期的良好愿望正被残酷的现实一步步吞噬。

    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最早来源于美国。药品GMP对企业生产药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厂房、设备、卫生和人员的培训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药品生产过剩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最重要的措施。药品GMP对制药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国家要求进口药品符合国际认可的药品GMP要求。几年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强推GMP认证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目的是提高制药行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标准,保障人民安全用药的措施。通过GMP认证,期望可以实现我国制药行业的优胜劣汰,提高整个制药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

    然而事与愿违,GMP认证后遗症日益显现。

    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正面临银行讨债、新品缺乏、设备闲置、市场失守、人员流失的窘境。
, 百拇医药
    资源浪费恶性链条已初步形成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的一份调查表明,自推行到现在,国内的GMP“跃进”已经造成国内制药企业60%以上的产能过剩和设备闲置。该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曾分赴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等十多个省的地市,对79家中小医药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题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制药工业生产企业在进行GMP改造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扩大、效益下降的情况。

    “医药行业为GMP认证投入的总资金大约在1500亿元左右,其中30%~4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由于贷款企业营利能力不足,该部分银贷将产生约200亿元的坏账。”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处长李磊经十余次调研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李磊忧心忡忡地指出,GMP强制认证政策把中国医药产业最宝贵的资金引入了医药产业最不需要的生产能力建设,高水平重复建设替代了以往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医药产业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链条已初步形成。
, 百拇医药
    过剩产能将成为企业发展陷阱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认为,GMP认证对医药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升了制药档次与水平,另一方面却又使得竞争更加激烈,过剩产能随时将成为企业的陷阱。

    曾经有人对GMP之后的前景作过一番美好预测。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分析,中国5000多家企业通过认证淘汰至只剩1000多家,这种状况是最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当时中国的药品市场规模大概在2000亿元左右,若只有1000家药厂,平均每家就有2亿元进账;如果20%的厂家控制80%的生产销售,销售额达到1600亿元,平均规模即可达8亿元,成为中国药业的主流。另外800家药厂平分剩下的400亿元,规模不一定要大,但可以选1~2种专科药做精做专,起到对主流药企的补充作用。结果却大相径庭。“大的做强,小的做死”的产业政策导向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中国特有的生存环境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目的。经过GMP认证,仅淘汰了800家企业。制药行业散、小、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许多企业在国家政策变化前束手无策,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迷失。企业面临着既搞不起研发,又买不起有市场潜力品种的困境。

    其实产业发展困局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初露端倪。当时一些多数发展势头不错而资金短缺的中型企业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毕竟,申请GMP认证,意味着企业必须搭进去数以千万计的巨额投入,而随着改造后产能的增加,企业有无相应的产品上线,药品市场有无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增量,企业用于GMP认证的巨额投资什么时候能回收,这些问题都摆在企业面前。作为企业方,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谢彬很早就预见性地指出,GMP证书只相当于一个职员的上岗证,并不代表能力。生产、研发、营销等能力和GMP没有直接联系,产销由市场决定,产品卖不出去,照样还是不行。要将认证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大系统”考虑,否则到时候整个系统的运转就会出问题。,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