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5429
大黄在肝病的运用研究概况.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3KB,3页)。

    

    4 马兜铃酸肾病的防治原则[7, 8 ]

    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案。一般选用免疫抑制剂, 类固醇激

    素(泼尼松龙)可能具有—定疗效, 不过仍需更多临床试验验

    证。对肾功能已严重损害的慢性AAN 仍无有效治疗方法。

    关木通所致肾损害一般较难恢复, 多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5 反思和启示

    根据 1993 年比利时相关报道, 在欧美和国内衍生出的

    评论和新闻报道, 已经给海外中医药事业造成了一定负面影

    响。如德国某媒体以“来自东方的杀手”为题报道了上述事

    件, 即有明显地混淆视听、误导舆论嫌疑, 其目的可能是企图

    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 为中医药参与全球竞争设置障碍。

    2001 年 6 月 20 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 )发出警告,要求消费者停用 13 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及制剂: 关木通、马兜铃、导赤散、当归四逆汤、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小蓟

    饮子、复方地虎汤、口咽宁、排石汤、心怡散、养阴消炎汤。中

    国台北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的研究认为, 服用某些中药可能

    导致急进性肾间质纤维化, 而且由于服用的中草药种类较

    多, 除外AA 的其他未发现植物毒素或许也在该病中起一定

    作用。

    中药毒性(包括肾毒性)与其用量、用法及疗程不当, 尤

    其与中药间的不当替代密切相关, 用量过大、疗程过长更易

    导致肾损害。有鉴于此, 必须加强宣教, 走出“中药无害”的误

    区, 提高临床医师对中药肾毒性的认识, 规范使用中药, 避免

    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有专家认为,《中国药典》中将关木通作

    为木通的正品有不妥之处, 建议今后修订时予以更正[2 ]。

    1999 年 5 月 20 日《美国医学论坛报》报道, 美国伊利诺

    伊州立大学药学院Fam swo r th 教授在美国医师学会及内科

    学会年会发表讲演:“世界上有 64%的人使用草药制品……

    目前在美国应用的大多数常见草药已经过临床研究, 且多数

    数据已进行了汇总分析……多数常用中草药一般很安全, 不

    良反应相对较少, 仍可放心使用”。但 Fam swo r th 教授亦指

    出, 临床医师应注意使用知名厂家产品, 产品应有标准剂量,单药比复方可靠, 提取剂优于草药粉剂。

    [参考文献]

    [ 1 ] 胡世林, 许有玲1从马兜铃酸问题看中药国际化[J ]1 世界科学

    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1, 3 (2) : 5~81

    [ 2 ] 宋军1开拓、创新、发展结合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

    20 周年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 20 周年纪念大会学术纪

    要[J ]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1) : 76~771

    [ 3 ] 黄朝兴, 邵志平, 许菲菲1木通中毒致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及与马

    兜铃酸肾病的联系[J ] 1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10 (10) :

    588~5911

    [ 4 ] 陈楠, 俞海瑾, 任红1马兜铃酸肾病二例[J ]1上海医学, 2001, 24

    (10) : 6291

    [ 5 ] 陈佳韵, 王永钧1含马兜铃酸中药致肾损害16 例临床分析[J ]1

    浙江医学, 2001, 23 (12) : 717~7191

    [ 6 ] 谌贻璞, 陈文1马兜铃酸肾病存在四种临床病理类型[J ]1 中华

    肾脏病杂志, 2000, 16 (6) : 406~4071

    [ 7 ] 陈文, 谌贻璞, 李安, 等 1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J ]1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18) : 1 101~1 1051

    [ 8 ] 谌贻璞, 陈文1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J ]1 中药

    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1, 12 (6) : 391~3931

    [收稿日期] 2003212216

    大黄在肝病的运用研究概况

    李宗宪, 刘秀萍, 孙江涛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山东 文登 264400)

    [关键词] 肝病; 大黄;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21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72358X (2004) 0720439203

    大黄,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 性味苦寒, 入肝、脾、胃、大肠、心包经。主要含蒽醌衍生物, 包括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甲醚及鞣质等, 具有攻下积滞、泻

    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 在临床中对多种肝病具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 利胆退黄

    大黄能促进胆囊收缩, 松弛胆总管括约肌[1 ]

    , 能疏通毛

    细胆管, 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降低血中胆汁酸的浓度[2 ]

    ,从而改善肝小叶中毛细胆管的胆郁状态, 因此大黄为临床上

    利胆退黄的主要药物。临床多用于各种肝病黄疸证属湿热蕴

    结型, 证见身目俱黄, 胸胁胀痛, 脘腹胀满, 口苦, 纳呆厌油,便秘或不爽, 尿黄赤, 身困乏力, 舌红苔黄厚腻, 脉弦数。可用

    单味大黄, 临床多以茵陈蒿汤为退黄疸基础方, 配合清热利

    湿退黄的中药。用茵陈蒿汤方制成的中药针剂茵栀黄, 能通

    过诱导肝脏酶系统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能力及排泄功能产生

    作用, 同时有抑菌保肝作用, 能明显减轻肝实质炎症, 促进肝

    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和黄疸的消退[3 ]。

    《金匮要略》载有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仁斋直指附遗方

    · 934 · 山东中医杂志2004 年7 月第23 卷第7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论》载有茵陈大黄汤。应用大黄不仅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还

    有利于肝脾回缩, 并且大黄有祛瘀生新的作用。关幼波将此

    总结为“治黄必治血, 血行黄易却”。

    2 保肝降酶

    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汁流量, 疏通肝内毛细胆

    管, 这对于消除肝细胞炎症, 促进肝细胞再生有重要作用。动

    物实验表明, 大黄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小鼠的死亡

    率, 使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SGPT 明显下降, 肝细胞变

    性坏死减轻, 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 RNA 含量增加或

    恢复正常, 提示大黄具有抗肝损害作用[4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