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20252
巫溪县华山松落针枯死病因探讨.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3KB,4页)。

    

    5 4

    重 庆 林 业 科 技

    J OU R N A L O F C H O N C . Q I N G F O R E S T R Y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G Y

    第 2期

    ( 总第 6 7期)

    巫溪县华山松落针枯死病因探讨

    牟文彬 冉奎林 段昌普 罗明泉

    ( 1 重庆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2 巫溪县林业局)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多种环境因素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分离、 培养、 接种等试验, 查

    明了华山松落针枯死的病因为生理性病害, 与土壤缺 z n 、 B等微量元素及极端气候相关, 而与

    侵染性病原无关。

    关键词: 华山松 落针 病因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有关研究表明, 华山松落

    针枯死主要由林木生态( 生理) 性病害引起。为了进

    一

    步查明华山松发病的原因, 笔者于 2 0 0 1 —2 0 0 2年

    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1 分析

    1 .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 接种及孢子捕捉

    1 . 1 .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

    从巫溪县华山松林内, 按不同海拔采集病害标

    本, 保湿带回室内进行分离培养、 镜检、 菌种提纯。

    共分离样本 4 2 0件。分离得到多毛孢菌、 皮下

    盘菌等菌 1 2件, 占总数的 5 . 7 1 %, 其中多毛孢菌 9

    件, 占4 . 3 %, 皮下盘菌3 件, 占1 . 4 %; 其余4 0 8 件均

    未分离出能产孢的病原菌, 其表现为针叶基部发黄,呈水浸状, 逐渐向针叶端部蔓延, 最后引起松叶脱

    落, 该症状即为大面积落针枯死的表现型。

    1 . 1 . 2 接种及孢子捕捉

    当华山松新针叶抽出2 . O c m左右时, 选历史病

    区, 用室内分离提纯菌种( 多毛孢菌 、 皮下盘菌) 对华

    山松新针叶进行野外活体接种( 浓度 5—1 0孢子 每

    视野) 喷雾, 分有伤、 无伤、 对照三个处理, 每半月观

    察记载一次针叶发病情况 , 直至病害结束时止。

    与此同时, 在华山松发病严重的林区, 进行孢子

    捕捉, 从 5月上旬开始直至 1 0月底结束。

    病原微生物回接试验统计表

    由表中看出, 对照区平均出现黄斑数为 1 4 . 4 5 0

    束, 而两种接种病原微生物后的林区平均出现黄斑

    数分别为 1 2 . 7 5 0束和 1 2 . 8 5 0束。从林间采集的

    病针叶上分离后所提取的病原菌, 再进行林间接种

    后, 其与对照的华山松出现黄斑和落针没有显著的

    差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 总第 6 7期)

    重 庆 林 业 科 技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1 N G F O R E S T R Y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5 5

    孢子捕捉统计表

    通过以上试验, 结果都表明, 华山松出现落针枯

    死, 与侵染性病原无关。

    1 . 2 土壤分析

    在同一海拔高度( 1 7 5 0 m) 对发病林区( 分轻、 中、重) 和健康林区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 同一采区多点

    采得同一层的混合土壤作为一个样品, 对其理化性

    质、 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嘉 粤附… ( g k g ) g k g 碱 解 N有 效 P速 效 K有 效 B 有 效 z n 有 效 C “ ( m g k g ) ( m g k g ) ( m g k g ) ( m g k g ) ( m g k g ) ( m g k g )

    文 芸 篓 s . 9 . 9 . 卯 s s m 6 . 2 s

    文 誓 篓 杨 墨 场 s . s 7 。 一 s 6 7 2 . s s 2 嗍

    胡 煮 黄 棕 壤 2 — 1 5 . 6 2 9 . 1 1 . 6 5 1 . 1 2 2 0 . 5 1 8 5 1 6 . 8 4 0 . 2 0 . 5 6 1 . 9 0 . 7 2 U — U c m 。 一 一 一 一 ‘ ‘ … 一

    胡家垭 口 黄棕壤 2—

    2 5. 4 1 9 . 8 1 . 1 . 2 0. 4 1 4 2 9.2 9 1 7. 9 0. 2 7 0. 1 4 0. 3 3 >2 0 cm

    2 7 0 8 cm ‘ 一 一 。‘ ‘ 。。

    黄棕壤 3—

    1 5. 8 4 7. 9 2. 3 5 1 . 2 1 2 1 . 7 2 3 5 2 0. 2 9 3 . 2 0. 6 9 2. 3 1 . 0 U一

    cm 一一 … 一 … … 一 ‘ 。 …

    墓 ! m 黄 棕 壤 …. 7 9 . o s 2 4 2 9 . o — s 4

    孥 慕 黄 棕 壤3 . 7 1 7 _ 0 1 . 0 3 1 . 0 7 2 2 . 0 1 0 5 1 o _ 3 1 9 _ 1 o . 2 9 1 . 1 > ) U C 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