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952174
千里单骑走云贵——河北省人民医院的“生命护航”长途监护转运重症患者侧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日 《现代护理报》 2006.03.01
     ●缘由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71岁的贵州苗族老太太潘立珍做梦都没想到,这次到河北旅游省亲竟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话头还要从连日奔波、亢奋的潘老太突患脑出血昏倒在石家庄市亲戚家中说起:

    老太太患的是左丘脑出血,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脑外科实施左丘脑引流术,气管切开术。治疗三天后,患者仍处于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体温38℃~40℃之间,严重呼吸道感染,随时有生命危险。七个儿女商议后,决定不惜代价也要接回本地治疗。

    千里迢迢,谁能将生命垂危的老娘活着送回家乡呐?

    老人一刻也离不开氧气,这就排除了飞机运送的可能;而火车上没有急救设备,也被排除。

    潘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与多家救护车转运单位进行了联系,几经对比,最后选择了报价最贵的河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生命护航”。用老太太二女儿的话说:“这是我看到的医疗设施最全,设计最好的救护车。你们的人员业务素质强,谈吐得体,让人放心,信得过!”
, 百拇医药
    ●启程

    接到患者亲属的求助后,“生命护航”监护组迅即来到病区了解病情,熟悉病人,制定途中医疗监护计划,准备仪器、药品,向家属交待途中可能的意外,与家属签署《转运协议书》;车务组查图选路,确定行车原则,进行车辆准备。

    转眼间,一个标准的移动重症监护病房(MICU)在救护车车厢内建成了:车载心电监护、车载呼吸机、管道式氧气、吸痰器、常规治疗的液体、药品,抢救应急用的急救药品、物品等均准备就位。

    10月9日凌晨4:00,按预定时间准时将患者接到救护车MICU上,为患者接上心电监护、氧气,并将输氧管、胃肠减压管、左丘脑引流管、输液管、以及尿管一一固定好。4:25分,执行此次任务的转运组,在年逾五十的科护士长汪晓宁的带领下肩负着沉重的任务,向目的地出发了。

    ●驾驶
, http://www.100md.com
    执行驾驶任务的是健康管理中心车务助理王卫和驾驶员张玉金。迎着旭日、送走晚霞,风驰电掣间,郑州、武汉、长沙一个个城市掠身而过。随着夜色渐深,救护车已行驶在1600公里开外的湘西山区。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崎岖,凌晨3:00时行驶到湘西天险雪峰山脚下的安登县城,交警明令:夜间载客车辆严禁通行。无奈,车停了下来,

    天刚亮,禁令刚一解除,救护车已驶向雪峰山了。两位驾驶员都没想到,今天,是他们十几年驾驶经历中从未有过的惊险体验!

    一进山,一块大木牌竖在路边,上书:雪峰天险,安全第一。然后就是持续的陡坡攀爬和连续的U字形弯道。“险危险”,“险特险”,“险险中险”的警示牌不断映入眼帘。尤其是在“特险”和“险中险”的警示牌下,都还有“此处已坠毁××车辆,死亡××人”的注释。头皮一阵阵的发麻,但没有选择,只能小心翼翼向前,向前……

    尽管这样,山太陡,还是经常发生较大幅度的颠簸,从未晕过车的两位医护人员都“哇哇”地吐了起来。上山险,下山更险。U形弯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V形弯。到处是交警警告牌:“交警指令,请用一挡”。下山途中遇见两辆事故车,一边擦着事故车边,一边擦着悬崖边,险,真是太险了。当看到“您已安全越过雪峰天险,祝您一路平安”的横幅时,王卫和小张才相视一笑,松了口气。
, 百拇医药
    整整四个小时,驾驶着性能良好的高档救护车只行驶了区区三十余公里。这是他们十几年的驾驶史上的第一次。

    带着一身热汗,四肢酸痛,他们驶离了雪峰山,救护车在云贵高原崎岖蜿蜒的山路上继续颠簸着……

    ●监护

    把病情如此危重的潘老太活着送回贵州,不仅路途遥远,还要翻大山,上高原,从哪个角度上看,这都是一次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连患者家属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在贵州,患者家人一直准备的是葬礼。执行此次监护任务的汪晓宁护士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她对同行的医师吕光纯说:“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有这么好的救护设施做保障,只要我们细致观察病情变化,按照治疗方案认真地去做,还是有希望将患者平安送回凯里。”

    车在飞驶,车厢内医护人员有序地工作着。
, 百拇医药
    懂行的人知道,随车监护首先要过的第一关是要适应救护车行驶晃动的节律,掌握好自身的平衡。否则,很多治疗工作无法操作。“生命护航”的医护人员此时的工作能力显现出了平日的训练有素: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瞳孔、心电监护、氧气吸入、胃肠减压、冬眠和脱水治疗、吸痰、排尿……需要的治疗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一天的上午,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临近中午,车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患者的体温也开始上升,不一会儿就39.8℃、40℃了。肌注柴胡,无效!马上物理降温,实施酒精浴,颠簸的车厢中随车医护人员为病人反复地擦拭着,体温终于降到38℃。深夜,救护车停在了天险雪峰山脚下。司机抓紧时间休息了,可医护人员却仍在车内紧张地工作着,夜间治疗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输液、吸痰、导尿……同时对车厢进行紫外线消毒。凌晨6:30为患者更换气管切开敷料和输液管道。

    刚忙完,车又出发了。雪峰山上,救护车大幅度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着,氧气桶摇摆起来了,仪器们东蹦西跳起来了,输液管道在车厢中飞舞着,人在摇晃中忙乱着。忽而扑过去固定氧气筒,忽而赶紧抓住输液管道观察滴数。连续30多个小时的超负荷操作,两个医护人员实在顶不住了,治疗监护仍在进行。好不容易过了天险,患者的体温又升了起来,38.7℃,39.4℃,40℃,没办法,只好继续酒精浴。酒精用完了,用矿泉水,矿泉水不足了,在山区又无法补充,所有工作人员自觉不喝水,以保障为患者降温,手心、脚心、腋窝、腹股沟不停的擦,终于又使体温降至38℃上下。停一会儿又升,升了再擦。当时只是觉得山路像没尽头似得蜿蜒着,她们两个在天旋地转中坚持着,工作着。
, 百拇医药
    10月10日20:05,救护车终于驶进山城凯里,20:20停在了黔东南州人民医院院内的病房楼前。

    车一停,两个医护人员再次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所有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病情没有进一步加重。各种管道沿途没有脱落及返流、污染。这时她们在嘴里喃喃的说:到了,终于到了。同时迅速将患者送入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并与值班医生、护士交接患者病情以及各种治疗护理计划。

    ●抵达

    当两名医护人员走下车门,觉得脚下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低头一看,原来下肢已经浮肿,双脚面包似的溢出鞋子,走在地上有一点麻好像还有一点酸,人仿佛还在车上晃动着,感觉轻飘飘的。太累了,太辛苦了,有生第一次完成这种长途监护转运危重病人的任务,太不容易了,想着想着,不禁有一股辛酸的感觉,可还来不及流泪、抽泣,就被一群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的人们围住了,人们惊诧着:

    “你们真的是从河北省过来的?”
, http://www.100md.com
    “你们走雪峰山了吗?怎么过的?”

    尤其是看到潘老太太活着的时候,人们激动了。

    “路这么远,病人这么重,你们在车上怎么治疗护理的,太不容易了”

    是啊,实在是不容易呀。

    从10月9日4:25分到10月10日20:20历时40个小时;

    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五省区单程2100公里;

    换液26瓶;加药50余支;肌注10次;静脉入壶4次;吸痰19次;更换气管垫1次;间断物理降温约6小时;处理尿液7000毫升;更换氧气桶1次。

    40小时的不眠不休让潘老太太活着回到了家。

    家属问他们:“运送这么重的病号,走这么远的山路,国内有没有先例。”

    他们回答:“不知道,但我们做到了。”

    是的,他们做到了。

    作者:◇张宏伟汪晓宁孔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