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文章03
编号:11282196
作为文化的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日 新语丝
     新年伊始,传出消息云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在启动计划,将中医药学整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计划年内完成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一时间,关于中医、西医孰优孰劣、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再次出现,但在笔者看来,中医是否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是否成功,却与这种争论毫无关系。

    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大会通过的协议,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满足如下定义:1、世代相传;2、依照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互动以及时代变迁不断推陈出新;3、能够让相关地区和群体找到归属感和延续感;4、有助于推动对文化差异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5、不违背国际人权协议;6、有益于促进不同地区的相互尊重和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就从这六个方面来看中医申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有人便有病,有病便有医术。中医的源流,可以说跟中华文明一样久远。姑且不论神农尝百草是否仅为传说,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判断,至少在始有中国文字的年代,便已经有了医术。中医之薪火相传,绵延几千年,固不待言,而究其发展,也符合“推陈出新”的定义。如果说《礼记·曲礼》记载的“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和《尚书》中的“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无非是零碎的医学见解,那么到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刊行的年代,中医已然有了完整的体系。从《金匮要略》到《本草纲目》,再到如今的中成药制剂,均体现了中医咸与维新的进展。
, http://www.100md.com
    仅从字面上看,中医的英文名通常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就是“传统中国医药”,毫无疑问是归属于中国的。因此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项定义。近年来欧美报刊多有新闻,报道中医(主要是针灸)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在英国、澳洲、北美等西方国家出现,并且也获当地药业管理机构的许可。中医在西方世界的推广,显然“有助于推动对文化差异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笔者遍查诸多国际人权条例,未发现有与中医冲突的地方;至于第六项定义,纯属不证自明。

    中医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远比人们意识到的要深远。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不少医学著作,比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等。1983年底,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也挖掘出《脉书》和《引书》两部医书的竹简。历代的医学典籍更是数不胜数,这从物质层面上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说,更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不可分。不仅哲学思想,文学作品中,从传奇、笔记、诗词到戏剧,关于中医的论述也随处可见。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把中国有史以来的各种典籍和传说中关于中医的部分抽掉,中华文化剩下的是怎样的支离破碎。
, 百拇医药
    实际上,人们只要熟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章程和条例,便可得知,该组织关心的是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文化,因为在当前昌明的国际环境中,科学本身虽然在某些地区尚需提倡,但是不需要保护的。从文化意义上来看,中医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不但合理,而且必需,而按照相关规定,只要材料足够完备,程序完全正确,申报成功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然而笔者忧虑的是,作为文化的中医一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可能会被某些人当成中医是科学的论据。我们由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可控制性,也就是人类在科学活动中能控制各种变量,而中医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特性。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最不可控制的就是中药材。西药的成分是各种化学元素,可由实验室配制而成,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全赖于其成长的自然环境。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川出产的茯苓对某种疾病有效,但由于土壤微量元素成分不同,贵州出产的茯苓可能就对病症毫无起色。我们先不管中医在病理学上是否科学,从药理学的角度看,中药并不能保证中医作为科学所必需的始终如一的品质。

    总而言之,文化是文化,科学是科学,两者虽有交叉,但不能混为一谈。作为文化的中医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骄傲,作为科学的中医却需要我们去革新、去改变。无论申报是否成功,这个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 http://www.100md.com(李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