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9237
胡大一:预防心血管疾病 从动脉粥样硬化入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25期(总第2278期 2006.03.03)
     本报讯 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早期、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已患亚临床动脉硬化的个体,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决策的重点,也是早期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依据。2月26日,在全国首家动脉硬化早期检测研究培训中心的成立仪式上,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强调说,对65岁以上老年人、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具有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常规进行动脉硬化早期检测。

    及早“揪”出外周血管病变

    目前学术界已经逐渐意识到,血管壁病变及其发生发展所致的管腔病变,才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仅表现为动脉弹性减退、僵硬度增加,但其危害已经等同于已患心血管疾病。同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内皮功能的损伤,到脂质条纹、斑块的形成,斑块破裂,最终血栓形成,才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等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

    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未来再次心肌梗死的危险不但增加5~7倍,同时脑卒中的危险也增加3~4倍;而患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未来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4倍,脑卒中危险增加2~3倍。对此,胡大一教授提倡心血管的专科医生除了关注冠心病之外,还应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及早发现和规范化防治。
, http://www.100md.com
    加强五类高危人群的筛查

    据胡大一教授介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者和已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等五类患者。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有明显间歇跛行症状者仅占少数,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国外一份对1492例65岁以上白人妇女的前瞻性调查发现,有间歇跛行症状的仅有18%。但是,无论有无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同样有不良影响,10年存活率为50%左右。这些患者中真正截肢者不多,而显著增高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胡大一教授强调,不可仅关注少数有间歇跛行症状的患者,或等待出现症状时再干预,应采取对上述五类高危人群的筛查策略。

    胡大一教授介绍说,筛查的主要手段是检测踝臂指数(ABI),它是一项无创技术,成本低、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如果ABI异常,无论有无症状均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应使用他汀强化降脂,至少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00mg/dk以下,并应加强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同时,应注意评价检出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综合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综合干预和系统随诊。
, 百拇医药
    全国首家早期检测研究培训中心成立

    胡大一教授呼吁,面对心血管疾病流行的严峻挑战,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及时地更新理念,转换模式,大力加强一级预防,由消极治疗转向积极预防,实现未病先治,防患于未然。最近,在胡大一教授的倡议和亲自领导下,为实现对血管病变的早期检测、早期发现和合理干预,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全国首家动脉硬化早期检测研究培训中心正式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挂牌成立。

    该中心挂靠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将承担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药物疗效判定、危险因素的预测预报等系列科研课题,同时面向全国基层医生培训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技术,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渐将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技术向全国推广,并在各地建立血管病变早期检测中心,全面普及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早期干预的意义和相关知识。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8期, 百拇医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