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015986
英伦手记之中医正风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5日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陈丹红自由撰稿人旅居美、英10余年

    旅居英伦,眼见中医在这个工业革命的始祖地风头日健、大行其道,着实大感意外。

    如今,连锁式中医药店势如破竹,伸展到了英伦三岛的各个角落。我去过的西南部市镇几乎个个都有少则1家、多则4家。它们大多坐落在热闹显眼的中心地带,如:华人专门商业区(ChinaTown唐人街/OrientalMarket东方超市)、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ll)或市镇中心街面(HighStreet)。因其商业化的定位,英国的中医药业似乎比正统西医更加接近顾客。

    地理的扩张反映了市场的广泛需求。英国中医药业的客源早已超越华人族裔,扩展至白人及其他族群层面。华人商业区内的中医药店自然以华人顾客为主,购物中心和市镇中心街面的人则以英国本地人为多。著名的"北京同仁堂"自称是"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除中国香港、新加坡外,它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分店选在伦敦唐人街。但大部分英国中医药店则是地方性的小规模经营,典型的配置不外是一位中医加一位助手(或兼翻译),卖药也治病(听诊、推拿、针灸、拔罐等样样有)。
, http://www.100md.com
    这些中医大部分来自中国。他们的"中国"背景和中老年人外表给人一种"来历正宗、经验老到"的印象,而许多中医药业的广告也正是拿这些特征做卖点的。为我听诊的一位中医是天津某医院前主治医生,他告诉我,同行的老妻很快将从国内中医学院的高级职位退休,来英国与他团聚兼行医。他觉得,在英国行中医,工作量很适合他这样的退休中医。桌上摊的英汉医疗词典及学习材料,表明他还在学习专业英语。另一位中医诊所的经理曾告诉我,他能招聘到的中医多数英语不过关,需另配翻译。而英语好的中医通常获较高的薪金。从英国中文媒体的广告可以发现,中医(药)业人才是英国华人就业市场上除餐饮业外最抢手的。一位中医师的年薪可达12,000至20,000英镑不等。

    当中医流行之时,英国正统医疗体系(西医)却遭遇瓶颈。BBC报道说,英国人看病难,普通手术的平均等待时间在6个月以上。与此同时,医学院的毕业生却难找到工作。现有医院、诊所雇佣满员,行医开业审批、注册程序又严又繁,以致许多英国"准大夫"赋闲家中。

, 百拇医药     英国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多而细。政府不仅严格监控现有体制,也对任何有关新发展都持"宁缺勿错"的保守态度。一种药物上市须通过各个部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测试、验证。法规体制固然周密完备,节制了许多不良社会行为,但在高速变化、问题百出的时代,它也造就了繁文缛节和官僚主义,客观上阻止了新生事物成长和国民生活的提升。

    为避开与正统的英国医疗管理体制正面交锋,英国中医大声宣称自己的"天然而无副作用",将中药当"草"卖甚于当"药"卖,以商店面目出现,以商业手法经营,看似屈尊低就,但以商行医,走了捷径,无往而不胜。

    中医药业给英国人生活带来了正多于负的影响,到底惊动了英国医疗界和政府部门。学习中医(特别是针灸)的本土英国人越来越多,许多专业医疗中心和"辅助(或康复)医疗中心"也都开始推出草药、推拿、针灸等服务。据英国卫生部估计,英国"有名可查"的草药师(Herbalists)约达3000人,专职针灸师也有数千人。更多的"无名之师"尚未登记在册。

    近几年来,英国揭发出越来越多的"毒"草药事件,公众抱怨日增。政府为此入场干预,开始整合和立法管理中、草药业。立法管理准备了多年,其间争议、波折颇多,但终于在去年有关法案交由国会通过,不久将由英女王签发生效。

    不过,一旦中医立法成功,中医师在英国还是无法称为正式"医生"(Doctor),而是被视作中医"业者"(Practitioner)。鉴于有关法案对注册中医师的英文水准有严格规定和测试,许多"中国医师"可能暂时"出线"。

    没有想到吧?一向保守、恋旧的英国却在西方国家中为中医药立法管理开了先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