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538
[第三章]针灸对循环系统的调节-针灸效应及机理(6)(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8日 《实验针灸》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六节 针灸对循环系统的调节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包括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推动血液环流不止,血管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具有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及物质交换等功能。血液循环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以及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祖国医学中“经脉之相贯,如环无端”、“心主血”、“心合脉”、“诸血皆归于心”等理论,形象地概括了血液循环系统及其功能。心、脉、血三者间有着密切的功能联系。“脉为血之府”,表明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脉道保持畅通是血行能够环周不休的重要保证。若心脏、血管功能紊乱则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循环系统疾病。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均表明针灸对心脏活动、血管运动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皆有一定的调整作用(Regulatory effects),从而实现对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

, 百拇医药     一、针灸对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

    (一) 针灸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heart)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即通过心脏节律性的舒缩及瓣膜的导向作用,有规律地将静脉内的血液吸入心脏,经肺交换氧气后,再进入主动脉,并推动血液按一定方向沿血管流动。当心跳频率、节律或心肌收缩力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必然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表明,针灸对心率、心律、心功能及心脏本身营养过程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1.针灸对心率和心律的调整作用 现有资料表明,针刺对正常人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心率(heart rate)具有调节作用。针刺正常人内关,可使较快的心率(75次以上/分)减慢,过慢的心率(51次以下/分)加快,而心率在51~75次/分范围以内时,针刺多不起作用。当心率发生病理性改变时,针刺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例如,临床针刺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02人共3416例次,发现针刺引起心率改变者达94%,其中,对心率过快者针刺不仅使心率减慢,而且心率的降低幅度与针前心率成正相关,即针前心率越快,针后心率减慢越明显,且效应出现越快,一般针后30分钟效应达到高峰,并持续2小时。由此可见,针刺对心率的调节效应与基础心率有关。动物实验观察到,在家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升高血压而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的模型上,针刺可使心率明显加快。
, 百拇医药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见效极快。如对窦性心动过速患者,针刺双侧内关,其心率常于针后3~5分钟内由150~200次/分降至70~80次/分。临床还观察到,针刺疗效可因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例如针刺可使部分早期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恢复至窦性心律,而对慢性心房颤动疗效不明显;针刺对室性早搏的消减作用有效率达72.6%,对房性早搏的有效率达73.8%。动物实验发现,针刺可缓解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使其恢复至窦性心律,其效应与压迫颈动脉窦的效果相似。

    针刺对心率和心律(heart rhythm)的调整作用不仅具有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如针刺“内关”和“足三里”穴作用较强,而且不同手法和刺激方法,对针刺效果也有影响,如补法多能引起心率减慢,泻法多引起心率加快。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治疗心律失常与高级中枢整合作用下的植物神经有密切关系。针刺穴位可通过植物神经引起体表—内脏反射,而实现其对心律的调整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针刺穴位既可以通过脊髓侧角交感神经链,到达内脏器官引起心律失常;又可以在脊髓等处抑制内脏器官包括心脏的病理性传入冲动,从而纠正某些心律失常。还有研究认为针刺治疗心律失常也可能与延髓腹外侧区的活动有关。
, http://www.100md.com
    2.针灸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 临床上同步记录正常人心电图、心音图、颈动脉搏动图及心尖搏动图,观察针刺对心脏功能(heart function)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针刺正常青年人内关穴对生理状态下的心脏功能不仅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具有穴位特异性。临床研究还证明针刺内关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解除或使之扩张而增加其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增强左心功能。表现为心电图ST段恢复,T波提高,心率减慢,电机械收缩期(QA2)、机械收缩期(MS)、缓慢充盈期(SF)、左室射血期(LVET)延长,左室射血前期(PEP)缩短, PEP/ET减小,等容收缩期(ICT)缩短,左室射血时间(LVET)延长,LVET/ICT增大,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0)、心射血指数(CI)增加等。对心脑血管功能异常患者,电针耳穴心区能加强患者的心脏功能,表现为SV、CO、每搏指数(SI)、CI增高, PEP缩短, LVET延长,PEP/LVET降低,与针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针刺对风湿性心瓣膜疾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也有改善作用,临床观察了21例患者针刺前、针后即刻的疗程中及疗程结束后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针刺双侧内关穴,并同时捻转,结果均显示,针后心肌收缩力有明显改善。
, 百拇医药
    在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上观察到,针刺能保护缺血边缘的濒危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轻损伤程度。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或减少通气量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上,针刺“内关”穴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的动脉压、冠脉压,跨侧支血管压力梯度,冠脉血流量均显著增加,每搏和每分冠脉流量及SV、CO逐渐增加,心率逐渐减慢,CI和SI增大,心肌纤维收缩成分缩短的最大速度、左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峰值、左心室内压、左室舒张期终末压、主动脉血压均明显改善,外周总阻力和缺血梗死区血管阻力明显降低。有人采用氧电极测氧法检测心肌耗氧量,用电磁流量计测冠脉血流量的方法发现,结扎动物冠脉后,缺血区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冠脉阻力逐渐增高,心肌氧供给降低。电针“内关”等穴后,可使其冠脉血流量增加,冠脉阻力下降,心肌血氧供应增加,最大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心肌耗氧量降低,有效地缓解和调整了心肌对血氧供求失衡的病理状态。还有人用复合型浮动式微氧电极测量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交界处氧分压,证实电针犬“内关”可降低缓激肽冠脉灌注所致缺血区心肌的耗氧量,延缓氧分压下降时间及其降低程度,防止酸性代谢产物蓄积,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心肌损伤程度和心肌细胞中毒状态,有利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电镜观察表明,针刺能使因缺氧而受损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嵴结构恢复,从而有利氧化磷酸化的进行和高能磷酸键与ATP的合成,保证了心肌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心肌的能量供应。针刺“内关”、“人迎”、“大椎”等穴可促进缺血区心肌侧枝循环,增加缺血区供血,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肌功能。以心肌单相动作电位为观察指标,证实电针“内关”可改善心肌缺血后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平台期与复极期缩短等异常变化,从而防止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电针心包经经穴及非经穴均能显著促进心肌缺血后心电图ST段及平均动脉压的恢复,抑制缺血心肌边缘区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幅度(MAPA)的衰减,加快MAP复极时程(MAPA50)、MAP复极总时程(MAPA90)的恢复过程。急性缺血心肌细胞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均明显降低,动作电位复极时间 (APD)延长,电针“内关”穴对这种电变化有抑制作用。电针“内关”穴还可抑制心肌缺血引起的有效不应期的变化,明显改善不应期离散度,有益于心肌兴奋状态同步化,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 百拇医药
    (二) 针灸对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可治疗头部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痊愈率达72%,有效率达97%。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针刺治疗后脑血流图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增加,并具有改善脑血管弹性及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及早建立等作用。以膻中、内关、足三里为主穴,根据辨证分别取通里、曲池、神门、乳根、间使、郄门等穴,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21例,有效率为89.2%,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均见明显改善,结合前述针刺对心肌梗死模型的治疗作用,均证实针刺有解除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痉挛、改善冠脉循环等作用。有人以血管容积、血流图和皮肤温度为指标,发现针刺健康人足三里、曲池、合谷、外关、内关、列缺、丰隆、阳陵泉等穴均可引起小腿血管容积变化,且以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效应为强,轻刺激健康人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重刺激则引起血管扩张反应。由此可见,不同穴位针刺引起的血管舒缩反应及程度不同,且同一穴位不同的针刺手法对同一部位血管引起的反应也不同。一般认为,针刺对血管运动的调整作用与针刺传入冲动在脑干各级水平和脊髓内同神经节段或相近神经节段的血管舒缩中枢激起的变化有关,其中既有神经反射调节,也有体液调节参与。

    [1] [2] 下一页 , 百拇医药(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