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经、难经类 > 黄帝内经
编号:10961785
扁鹊传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2KB)。

    扁 鹊 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扁鹊的生平事迹、为人治学行医情况及当时医学理论水平、临床医疗状况。熟悉三种字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句子、成语典故。熟练、通顺、准确地语译(直译)全文。准确把握全文的思路、观点和宗旨。

    第 一 段

    扁鹊:鹊,喜鹊,上古医生图腾。黄帝时有名医名扁鹊。

    《难经序》:"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1

    姓秦氏:上古姓、氏有别。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如,本文"赵简子"注:赵鞅姓嬴,封于赵,故以赵为氏(注云"姓",错)。秦汉之际,姓氏合一,故《史记》如此云。

    少时:年轻时。

    为:甲骨文作 ,从"又"从"象" ,会用手牵象,以助劳作意。引申之,凡有所作为,如制作、治理、治疗、学习、研究、种植、担任、从事、演奏等皆曰"为"。

    奇[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认为[他]奇特不凡。

    [谨]遇:5。《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高诱注:"遇,礼也。"有礼貌地接待。

    出入十余年: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善爲脉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隂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敎,非其眞勿授,是謂得道。 "

    《素问·气交变大论》:"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王冰注:?°謂傳非其人,授於情押(挟)及寄求名利者也。?±

    《灵枢?¤禁服》:?°黄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于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黄帝乃與倶入齋室,割臂歃血。黄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愼之!愼之!吾爲子言之。?±

    《礼记·礼器》:"得其人之为贵。"

    《抱朴子内篇·金丹第四》P20:"凡人有至信者,可以药与之,不可轻传其书,必受其殃。"

    又《勤求篇》:"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故歃血誓盟乃传。传非其人,戒在天罚。"

    又《辨问》P54:"夫道家宝秘,仙术弟子之中尤尚简择,至精弥久,然后告之以要诀。"

    坐:朱熹《跪坐拜说》:两膝着地,以凥著踵而稍安者为坐;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致其恭,以头著地为拜。

    跪: "厃"是"安危"之"危"初文,"危"是"跪"之初文。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卪》:"若安危之字,字本作厃,人在厂上,故为危也。""危"字从卩 ,象人跽跪之形,即"跪"之初文。

    厃--(安)危初文--加声符"厃"--危--加形符"足"--跪

    跪,屈膝,膝着地,臀部抬起,身上耸,是一种戒备姿态,也称危坐(正襟危坐)。

    跽:長跪。古人以兩膝著地,坐在腳跟上為「坐」;直身而股不著腳跟為「跪」;跪而聳身挺腰為「跽」。

    《戰國策·秦策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集韵》异体作" "。

    己己:"己" 即"跽"。象跪立身体,屈其上身以示恭谨之貌。

    《说文》卷十四《己部》:"巹 jin3 謹身有所承也。从己、丞。讀若《詩》云"赤舄己己"。巹即己加声符丞,己为巹之初文。

    又作几几:

    《毛诗·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載疐(通踬)其尾。

    公孫碩膚(通臚),赤舄几几。(与"尾"押韵)

    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几几,鞋子装饰坚固美盛的样子。" (P263)

    毛传:"公孫,成王也,豳公之孫也;碩,大;膚,美也。赤舄,人君之盛屨也;几几,絇貌。"

    《广雅·释训》:"几几,盛也。"

    《疏》:喻周公攝政之時,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其志,進退有難,然猶不失其聖能,成就周道,所以進退有難而攝此政者,欲待公孫成王長大有大美之德,能履赤舄,几几然盛服以行礼,然後授之故也 。

    又作掔掔 qian1 :

    《说文》卷十二《手部》:"掔qian1,固也。从手臤聲。讀若《詩》"赤舃掔掔"。

    《禮記·中庸》(885):"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郑注:"纘,繼也;緒,業也;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

    王先谦《集疏》:"三家几几作掔掔 ,亦作己己。......盖取金絇著屨,坚固之貌。"

    又作沈沈:

    《灵枢?¤雜病》第二十六:?°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沈沈然,目 (《太素》作盳盳)然,腰脊強。?± (5-59a04L.26)

    《素问·刺腰痛篇》:"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 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11-11b06 41 )

    己己、几几、掔掔、巹巹、沈沈一声之转。

    舌音章纽与见纽关系,参:李方桂《上古音研究》P25,董同龢《汉语音韵学》P295,《古汉语研究》05、2之王继如神乌赋文。

    閒与语:閒,悄悄地。秘密地。閒,间的古字。

    閒,从門,从月,月光从门缝中照进来,会门缝义。

    1、门缝。《史记·管晏列传》:"从门间而窥其夫。"--缝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秘密地。偷偷地(在时间与空间的缝隙中)。《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扁鹊传》:"间与语。"

    引申作动词,介入其间。《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隔,交替。《汉书·韦玄成传》:"间岁而祫(xiá)。"--间断。特指疾病痊愈(疾病发作间断)。《扁鹊传》"不出三日必间"。

    禁方:秘不外传的医书。

    东汉《武威汉代医简》34:"治百病膏药方:......鬲上[当欧],在鬲下当下泄,良。禁。勿忘(妄)传也。"

    方,这里指医书。即下文的"方书"。

    《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方,板也。"名,字。方,木牍。一块方大约可以书写100字左右,比简写的字多,比册写的字少。

    《太素·顺养》:"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

    参:《大医》119-8、120-8,《外台》62-7、63-2、63-6、64-1、65-9

    经方类医书每论大约100字左右,大都写在木方上,故称方技类著作为"方"。今之"处方"之"方"本此。

    P47《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武威汉代医简》。

    公:尊称,您。《方言》:"凡尊老,周晋秦垄谓之公。"引申为一般的尊称。

    毋泄:参前出入十余年。

    饮是以上池之水:即"以上池之水饮是"。古汉语介宾词组(以+处所、于+处所)往往放在动词之后,翻译时应将其提到动词之前。

    是:此。{注意!"是"在上古汉语里往往作代词,代上文刚刚提到的人或事物,是"此"的意思。}

    上池之水--未沾地面及竹木上的露水。 司马贞《索隐》案:"旧说云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取之以和药,服之三十日,当见鬼物也。"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越人饮上池之水,即半天河水也,雨也。李氏以树穴中水当之,误矣(此误始于陶贞白《别录》)。

    《三國志·魏書卷二十一》:"昔漢武信求神仙之道,謂當得雲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陛下通明,每所非笑。漢武有求於露,而由(犹)尚見非,陛下無求於露而空設之,不益於好而糜費功夫?誠皆聖慮所宜裁制也。"P611

    物:汉·应劭《风俗通·怪异》:"汝南有许季山者,素善卜卦,言家当有老青狗物。"

    (精怪的奇异之物)

    垣一方:墙的那一边。垣,墙。一方,那一边。《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则眼通神也。"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朱熹《诗集传》:"一方,彼一方也。"

    [五]藏:藏,"臟(脏)"的古字。

    癥结:腹内结块的病。此指五藏疾病的根源所在。

    特......耳:只是......罢了。

    或:有时。{注意!"或"在上古汉语里一般作代词,是"有时"、"有人"的意思。}

    章旨:扁鹊生平及神奇医术的来历。

    第 二 段

    晋昭公时:《史记索隐》:"案《左氏》,简子专国在定、顷二公之时,非当昭公之世,且《赵世家》叙此事亦在定公之初。"(十一年)

    彊:"强"的古字。

    诸大夫彊而公族弱:?

    专:独掌。

    知人:见人。《墨子·经上》:"知,接也。"(《故训汇纂》P1573C22-26)

    懼(惧):

    加 --瞿

    《诗·齐风·东方未明》: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懼--癯、臞

    治:正常。

    治水--按照事物的规律或程序去做某事--治理--举行(祭祀)。

    治理--(因果引申)形容词--安定。《谏逐客书》:"至今治强。"--正常。本文:"血脉治也。"

    而何怪:宾语前置句。即"而怪何?"你惊怪什么?

    而,你。上古汉语表第二人称用字有:女、汝、若、而、乃、尔(中古后写作"你"),都是假借读音相同的字,只是因为时间、空间不同,古今读音变化与方音不同,因而用字不同罢了。

    寤:清醒。

    "七日而寤"下所删文字:

    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皆秦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

    [必]閒:痊愈。閒,"间"的古字。"必间"下删"间必有言也"。

    "简子寤"下删:

    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诗·小雅》:"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定、出、哀、幽、烈、孝、静)而亡(静二年,为三晋所灭)。嬴姓(赵)将大败周人(卫)于范魁(小阜)之西(晋亡之后,赵成侯三年,伐卫),而亦不能有也。"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章旨:讲扁鹊给赵简子治病的经过。(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富于历史经验)

    第 三 段

    中庶子喜方者:定语后置句。即"喜方[之]中庶子",爱好方术[的]中庶子。

    何病:患什么病?

    国中:?中。

    《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

    又:"国中九经九纬,经涂(途)九轨。"

    又《秋官·朝士》:"凡士之治(治讼)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之治听,期外者不听。"

    《仪礼·乡射礼·记》:"君国中射,则皮树(兽名)中(装筭器)......;于郊,则闾中......;于竟(境),则虎中。"郑注:"国中,城中。"

    國:

    金文作

    从"〇",象城郭形,从"戈",以守之。 "戈亦声"。"〇"上下各加"一"作装饰,上"一"与"戈"横笔相连,变作"或"。

    因"口"在内,不明显,又在字外复加"囗",则成"國"。

    引申为区域,加"邑"则成

    改换偏旁"邑"为"土",则为"域"。

    古代都市称"邑"、"都"、"国"。其得名都与城廓有关。

    邑:从"囗"从"人",上古是人群聚居的地方。殷商的王都称"大邑商",周代国君子弟、卿大夫封地称"邑",战国, "邑"泛指人群聚居地,后世县称"邑"。

    都:周代国君子弟、卿大夫经常居住的并设有宗庙城市。从"邑","者"声。者,"著"也,"住"也。今之"土著"之"著"。

    国:周代诸侯国的都城。战国以后扩大为诸侯国家的称呼。

    治穰:举行除灾逐疫的祭祀。治,这里是举行的意思。

    穰:通"禳"。驱邪逐疫的祭祀。

    《说文·示部》:"禳,磔(音折)禳,祀,除疠殃也。"

    《仪礼·聘礼》:"禳乃入。"郑玄注:"禳,祭名也。为行道累历不祥,禳之以除灾凶。"

    《周礼·天官·女祝》:"掌以时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郑玄注:"却变异曰禳。禳,攘也。"

    《汉书·孔光传》:"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于应天塞异、销祸兴福。"

    古书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