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概述 > 正文
编号:10961827
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述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5kb)。

    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灿玾

    中医文献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主要载体,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是对中医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因此,对中医文献的研讨,也是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挖掘。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中医文献的诞生、形成与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仅就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所见,加以概述。

    从汉朝立国到三国统一归晋,经过了四百七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过像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等及东汉时期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等比较安定的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比较稳定,生产与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有楚汉逐鹿、新莽篡汉、三国分裂等动乱时期,经济衰退,科学文化受挫的时期。但这一时期,从总的方面看,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处于稳定阶段,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提高。加之秦及先秦时期留下的大批文献资料,为汉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战国以来,简、帛等书籍载体的广泛应用,加之秦始皇统一文字等,均为汉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反映在各种文献事业上,值得提及者有两大方面。一是对汉前及汉初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一是在前朝文献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新的文献。这两方面,在医学文献领域中,均有所体现。体现于该时期文献著述与整理的另一特点,则是托古之风较盛。西汉人刘安的《淮南鸿烈》云:"世俗之人,多遵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一点在中医文献中,也有所体现。以下从文献概况与学术成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 文献概况

    (一)书目著录医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著录医书共有四个门类,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又卷。

    详本志"叙论"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崩乐坏。圣上喟然而谓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己,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撮其要,以备篇籍。"

    从此叙论中所及诸事,主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汉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第二,汉初所收之书,至汉武帝时之数十年间,有些书己残缺,书简脱落。足见汉初所收之书,多为前朝旧籍。第三,由于旧籍时间较久,保存不善,始将藏书造册著录,并置写书官进行抄录,充置秘府(皇家藏书之所)保存。第四,汉武时求遗书,自经传六艺之外,兼及诸子百家,故书雅记,数量大增,故《文选》李善注引《七略》云:"百年之间,书积如山。"第五,至汉成帝时约百年时间,所藏故籍,又有所散亡,乃命刘向等,复求遗书于天下,官府藏书,又为增多。第六,刘向等校书,按专业分工,使各有其责,各有所司,以保证校书质量。医书则由侍医李柱国负责。

    根据此一历史背景,可知当时对医籍的搜求、收藏、整理等工作,亦在此例。从而说明,汉初官府藏书,是在秦王朝藏书的基础上继续搜求,其中必有大量秦代及先秦遗书,加之后来搜求之书,又有汉人诸多著作。故刘向校书时,就医书而言,其中亦含有大量前朝故籍。

    就刘向等校书的方法而论,本叙论只言及"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然而后世学者根据刘向等校存之古籍及有关资料,总结其校书方法有非常具体的内容。如元和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一书,总结有二十三条(详见"中医古籍校勘"一章第二节),近人蒋元卿先生《校雠学史》一书,又概括为六条,即一、兼备众本;二、比勘文字:三、篇第审定;四、定立书名;五、厘定部居;六、叙述源流。想此类具体的校雠方法,当时恐非仅用于经传、诸子、诗赋、兵书、数术等书。李柱国所校方技,亦必遵循此法,对医书进行整理。

    根据此一思路,我们似可设想,《汉书·艺文志》著录"方技略"诸书,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著录诸书,皆向等校书时整理过之主要医籍,并非西汉时秘府之全部库存医书,当然更不是西汉时期存世之全部医籍。

    第二,根据其他五略著录内容分析,凡知其撰人或传人者,皆有所注明,而"方技略"诸书,则无一注明者。又凡汉人作品,除注明撰人之方式外,有的则以姓名为书名,如"诸子略"中道家之《郎中婴齐》十二篇,注:"武帝时。"有的则以姓氏为书名冠词,如"诸子略"中道家之《刘向说老子》四篇等。若据此推论,恐"方技略"中著录诸书,其原型当然可能有汉代佚名氏所依托者,然有相当部分皆系接受秦王朝旧藏及武帝以来搜求之前朝旧籍。

    第三,由于班固继其父所修之《汉书》,并未另行编纂"艺文"部分内容,仅是将刘向父子校书所撰之《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因而"方技略"著录之书,恐难能反映西汉时期医家著述之基本面貌。

    第四,刘向等所校诸书,根据总结其校书具体方法,并不是单纯地在文字方面的比勘异同,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古籍整理工作。也就是说对书名、篇章、部居、文字等,均有程度不同地加工整理。从而说明,有些医籍,恐系出于此次校书时的重新编纂而综合整理。因此,此中诸多著作或其所据祖本,亦当系前人遗著。

    根据以上几点,对今日探讨西汉时期医学文献情况,有一定启发和帮助。

    东汉时期,因《后汉书》无"艺文志",则只能借助其他方法,了解当时医学文献有关情况。

    (二)古籍援引医书

    现存汉代古籍中援引之医书,有两种情况,一者可能为前朝遗籍,一者可能为汉人撰著,今举例说明。

    l、《史记·仓公传》中曾有阳庆授淳于意诸书,已见前引,有可能为汉以前旧籍。又有淳于意教其弟子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书,除乃师阳庆授意之书外,尚"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案法(按《太平御览·方术部·医一》引作审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剂汤法",又有"四时应阴阳"等。详以上诸说,究竟是否全系书名,尚难考定,但肯定会有别传医籍无疑,亦或有意所自撰者。另该传记谓"今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是知淳于意自撰有《诊籍》,乃平日诊病之记录。详今《史记》中所记诸病案,当是其中的一部分。

    2、《汉书·楼护传》:"楼护,字居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

    此传文涉及医者,文虽不长,但给我们启示很多,主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楼氏家族,世代业医,至其父为医于京都长安,出入贵戚之家,虽非侍医,亦当时医名较高者。第二,楼本齐人,去淳于意时代,己一百余年,其先世始业医者,亦或为意之再传弟子。第三,楼氏家中,由于世代积累,藏书极多,故楼护少年时,曾诵读医书达数十万言。详今存《素问》、《灵枢》二书总合字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