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更多...
编号:11207314
玻璃体视网膜眼病手术效果更佳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0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4.20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 季强 博士 颜世龙

    玻璃体是一种透明的均质胶状结缔组织,由交织成网状的胶原纤维构成支架,主要充填成份是透明质酸,细胞成分极少,随着年龄及近视度数增加玻璃体可以出现液化、浓缩、后脱离等改变。

    正常情况下玻璃体能促进眼球的生长发育,保持玻璃体腔高度透明;对晶状体、视网膜周围结构具有支持、减震及营养代谢的补充作用;同时玻璃体内的胶原和透明质酸有分子筛选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玻璃体凝胶内,保持自身内环境稳定及防止有害物质、细胞和病原体的侵入,在病理情况下,因炎症、光学损伤、物理化学损伤、眼球机械性损伤、寄生虫、眼内异物以及糖尿病等全身病引起的玻璃体出血等均可引起玻璃体部分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移位进入前房或自伤口脱出眼球、玻璃体混浊积化,膜状增殖、条索状物形成,以及一些对视网膜有害的分解产物,这些物质在玻璃体腔内不容易被吸收和排除,对视网膜构成威胁、引起视网膜退化变性、牵拉破裂、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PVR形成、黄斑水肿、视网膜坏死等并发症。相反,视网膜病变也会引起玻璃体改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于视网膜新生血管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
, 百拇医药
    因此,在眼底疾病中玻璃体和视网膜往往相互影响,加剧了病变的进展;由于视网膜能接受光线刺激并转化成视觉信号传向枕叶视中枢,视网膜功能丧失会导致失明,所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眼底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玻璃体手术问世之前,玻璃体被普遍认为是眼科手术的“绝对禁区”,原因一是科学发展的局限性限制,再者认为玻璃体缺失会导致眼球塌陷。所以,即使时代发展至今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也已非常成熟,特别是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更是日新月异;但仍有很多人,不仅仅是患者,也包括很多非眼科医务工作者,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存在认识的不足或认识误区,认为一些诸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等眼底疾病只能保守治疗,患者一旦换上复杂的眼底病,好像得了“不治之症”。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显微手术。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眼科治疗史的一大革命,突破了玻璃体是手术禁区的传统观念,使许多过去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眼疾获得治疗,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化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晶状体后脱位、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黄斑出血及黄斑下新生血管等疾病。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与经验的积累,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在发达国家的眼科中心,玻璃体手术仅次于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成为第二位主要的眼科手术。标准的闭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经睫状体平坦部进口,切口宽度仅为0.89mm,采用立体双眼显微镜,联合角膜接触镜,通过眼内照明进行玻璃体切割。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清除混浊的晶体或玻璃体,解除玻璃体对眼组织的致病作用;并能取出玻璃体腔内异物,进行玻璃体活检,清除含免疫复合体和抗原的组织,玻璃体腔内注入替代物、恢复眼球外形等,尤其在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地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对于稳定病情、保持患者较好视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人们对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认识不足,由于畏惧担心,犹豫不决,使许多本来很容易治疗能够保持良好视力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增殖性疾病等失去治疗机会,甚至造成失明。其实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安全可靠,手术本身的并发症较少,在眼底病的治疗中具有药物不可代替的作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