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969252
浅谈精神病患者伴发脑血栓的护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1期
     脑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其机制是: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动脉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性坏死,因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该病病程长,后遗症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较大刺激,如不及时治疗或某些药物用药不当,也是引起脑血栓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我院对1999年3月~2005年3月以来收治的精神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脑血栓11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抢救治疗病情明显好转10例,死亡1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均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6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2例,抑郁症1例,癔症1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年龄46~67岁,平均(56.5±8.0)岁。病程15天~37个月,平均病程(20.4±9.1)个月,用药至发生脑血栓时间为1~300天,平均(56.6±88.4)天,服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者6例,2种以上药物合并应用者5例。单发脑血栓6例,多发性脑血栓5例。发生脑血栓时患者的血压(0~37)/(0~21)mmHg,但多数较平时降低(0.93/1.46mmHg)。其中1例突然摔倒,意识丧失,测不到血压,经抢救复苏后查脑CT为多发性脑血栓,用药初期(几天内)发生脑血栓者较长期用药发生脑血栓者的血压平均低约0.67mmHg,本文11例发生脑血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昏迷、失语、偏瘫、肌力的改变,经抢救治疗病情明显好转10例,死亡1例。

     2 护理

    11例患者是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出现脑血栓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平均年龄56.5岁,属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此时在精神药物的作用下易导致脑血栓的发生,对上述患者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何奇[1]以氯丙嗪和氟哌啶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用药前后的立、卧位脉搏、血压变化的对照研究,发现用药组的脉搏、血压的变化十分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我们也曾观察氯氮平引起血压的变化,立、卧位差异有显著性,药物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造成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失常[2],因此精神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甚至急性低血压危象已属常见,文献报道,平均动脉血压下降至40%即可有脑组织低灌流[3]。推测低血压使脑血灌流不足,脑血流量减少导致继发性脑梗死。故在用药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患者脉搏、血压的变化,患者在卧位或蹲位时站立要缓慢,特别是年老体弱、进食少的老年患者尤应注意,尽量应用对血压影响小的药物,对本组3例昏迷患者,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

    2.2 用药的观察 患者联合用药,精神药物剂量较大者应定时测量血压,如出现头晕,应立即测量血压,仔细观察血压变化,可提醒医生,是否用药量过大,一旦发现患者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肢体活动不灵,均应想到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及时请医生检查处理,应用血管扩张剂、扩容剂、脱水剂、抗凝剂等药物,护士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病情变化,重点注意药物效果,注意用药速度以及消化道有无应激性出血现象和黑便,应用甘露醇的患者密切观察其尿量及颜色的变化,因长时间应用可造成肾功能损害,2例患者因注射过快引起头痛、眩晕和视物模糊,均及时进行调整而未发生意外,本资料中有10例均因及时发现上述症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而抢救成功。

    2.3 基础护理

    2.3.1 饮食护理 对病情轻、无吞咽困难者,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并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不少于2500~3000ml/d,对昏迷及不能进食的患者,如无应激性溃疡,发病第3天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鼻饲时从少量开始,以后逐渐增加至250ml/次,4~5次/d。

    2.3.2 疾病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应预防大便秘结,同时仔细观察大便颜色,做大便潜血试验,如大便潜血阳性或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应考虑为胃内应激性出血,给予禁食,遵医嘱应用止血药。

    2.3.3 并发症的预防 卧床患者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受压部位定时用50%红花酒精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骨突出处放置气圈、海绵垫,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卫生,必要时使用气垫床,预防褥疮,对病情危重、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让患者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分泌物流出,并给予及时吸出,加强口腔护理,清醒患者鼓励其自行漱口和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2.4 配合医生定期进行血细胞与血小板监测 文献中曾提到氯丙嗪等酚噻嗪类药物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血小板功能也有较大影响[4],观察血液黏稠度的变化,必要时应给予小量肠溶阿司匹林等预防。

    2.5 康复训练 脑血栓急性期过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接受被动或主动功能训练,制定训练计划,让患者尽量自主运动,必要时加强被动训练,对2例兴奋患者,锻炼时限制时间、活动量,避免活动不当影响自身疾病的恢复,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护理,对失语者进行语言训练,由易到难,时间由短到长,随时矫正,不断训练,帮助其恢复语言及表达能力。

    2.6 实施健康教育 为提高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我们从以下某方面进行指导,加强精神卫生相关防治知识的宣教,帮助其戒除不良嗜好,生活规律,如何避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环境,坚持功能锻炼,增加肌力和耐力,最大限度地争取生活自理和自我施救。

    通过以上措施和实施,除1例死亡外,其余10例患者在抢救和恢复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病情明显好转,社会功能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奇.单服氯丙嗪和氟哌啶醇影响体位性脉搏、血压的对照观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3:183.

    2 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

    3 刘思铭.高血压脑病治疗原则和经验.实用内科杂志,1989,10:58.

    4 杨上川.2种精神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步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3:150-151.

    作者单位: 250117 山东济南,济南市精神病院

    (编辑:魏 冉), http://www.100md.com(张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