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淮海医药》 > 2005年第3期
编号:10970334
刍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http://www.100md.com 《淮海医药》 2005年第3期
     【关键词】 中药;汤剂;炮制方法

    “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也无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一语道出了煎药方法的重要性。由于现在大部分的中药汤剂还是病家带回去自己煎,他们并无此专业知识。因此,我们调剂人员就应当在合理用药方面认真、细致地指导患者,以取得临床的最佳疗效。笔者就煎药方法上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 煎药的内容

    包括了:操作要求、器具的选择、火候、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药用水及加水量、特殊药物的处理等。

    1.1 煎药的操作要求(主要对专职的煎药人员) (1)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把药罐和所有用具洗净,并把特殊药物分别处理,根据指定时间按先后煎煮,急症的应随到随煎。(2)核查对联单的姓名、性别、日期、病区以及冲服药物等,以防遗漏、搞错。(3)有毒性、烈性药物的,应有明显标志,煎完后洗刷干净至无味。

    1.2 煎药的器具 煎药的器具与汤剂亦有密切的关系。《本草纲目》曾道:“煎药并忌用铜铁器,宜银器瓦罐。”现在选用器具时,当选用性能稳定,传热均匀的器具,如陶、瓷类锅、玻璃器具或搪瓷锅等。不宜用铁、铜、铝质的器具,因为中药的成分复杂,像石榴皮、地榆等富含鞣质,有很多的酚羟基,与铁可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化合物易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则生成盐。

    1.3 煎药用水及加水量

    1.3.1 煎药用的溶媒 主要为水,也有加酒或其他的,如胶艾汤、炙甘草汤、桥楼薤白半夏汤等须水酒混煎,槐花散则用清米饮。古人在煎药用水上极为讲究,如《伤寒论》记载有“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等。而《本草纲目》中细分了四十二种之多,并指出“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其可无辨乎!”明确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虽不用似古人般讲究,也应选用少含矿物质、洁净、无味的水,如自然水、井水、洁净的河水等。

    1.3.2 加水量 根据药物的质地,如全草、叶、花类水量宜多些,果实、种子、介石类水量可少些。加水过多病人不宜服用,过少则有效成分不能充分溶出。一般加水至超过药面一寸左右为宜,二煎可适当少一些。

    1.4 饮片的浸泡时间 饮片煎煮前应当以冷水浸泡一般时 间,目的是使饮片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扩散溶出,同时可避免组织中的蛋白质在煎者时发生凝固,淀粉粒糊化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其泡的时间可根据药物的质地确定,对松泡的花、叶、全草类一般为1小时左右,质地紧密的根、根茎、种子果实类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但要注意的是夏季时间不可太长,以防变质。

    1.5 煎药的火候 所谓火候即火力的大小,习惯分为“文火”和“武火”。不同类的方剂,其煎药火候也有区别。一般来说,解表药:用武火速煎,“气足势猛”,药力迅速;一般性药:先武火煎沸,文火慢煎,有效成分可充分煎出;调理滋补药;亦武火煎沸,文火久煎唯时间更长,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文火久煎还可以降低毒性,如:川草乌、附子、狼毒等。当然并非所有的方剂都可套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不能武火煎煮,而是以微火煎煮。银翘散的用法中就指出:“肺药宜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

    1.6 煎药的次数及时间

    1.6.1 汤剂的煎煮的次数 一般为2~3次,分次可形成浓度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实验已证明:煎煮二次可煎出成分的80%~90%,1次煎煮不能形成有效的浓度差,有效成分的溶出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1.6.2 煎药的时间 可根据治疗作用来确定,古人在这方面也颇为讲究。如:地黄饮子可治疗机窍不灵,升降失度的喑痱症,其方药为一派重浊之药,要求煎煮时切勿过煮,数滚即服,目的为取其轻清之气,易升降迅达经络,流走百骸,以交阴阳。大致上解表药:头煎10~20min,二煎10~15min;一般药:25~30min,二煎20~25min;调理滋补药:头煎30~35min,二煎20~25min。煎药时间还与加水量、火力、药物的质地有关。

    1.7 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兑服、煎汤代水等,为处方中常见的脚注。值得一提的是后下药,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如薄荷、砂仁等)和受热易破坏的成分(如钩藤、大黄等),笔者的体会是先浸泡,待其他药临煎好5min前加入,如此喝时就觉得香味很浓。在调剂工作中还需注意一些根据具体病症特殊处理的,如:大黄在用作攻下积滞药(大承气汤)时宜后下,但在大陷胸汤中大黄却应先煎,因大陷胸主心下水食,水饮在胃。古人认为:“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类似的还有茵陈蒿汤中先煎茵陈,小陷胸汤先煎栝蒌实,麻黄类方剂皆先煎麻黄,且撇去浮沫,枳实薤白桂枝汤先煎枳壳、厚朴。古代医药家这种结合实际的分析对我们有很大启迪,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

     2 体会

    笔者从事调剂工作10余载,深知调剂工作看似简单,细究则理深。煎药之事虽小,也不可轻视。清代徐灵胎曾说:“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牛、羊,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主治病,而不可讲乎。”为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我们不仅要掌握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还应当利用科学的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炮制学、制剂学、鉴定学等知识探究其原理,并且学习与其相关的植物学、药剂学、药品保管与养护、医药商品学等,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儿童医院药剂科,212300, 百拇医药(钱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