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脊髓病 > 多发性硬化
编号:11190882
EB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症的前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8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49期(总第2303期 2006.04.28)
     据《神经学杂志》(Arch Neurok 2006;63:E1-E5)报道,历经30年的随访,美国波士顿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Akberto Ascherio教授及其同事终于发现,在多发性硬化症(MS)临床症状出现的20年之前,就已经能测到患者血清中存有高水平抗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抗体滴度。这是继《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先期报道“EB病毒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发生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之后,其后续研究关于“30年长期随访观察中EB病毒抗体血清滴度对MS相关影响”的结果。

    MS与EB病毒早有渊源?

    多发性硬化症是人类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脑室周围的白质、视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多发性硬化症的标志性病理改变是斑块状白质的脱髓鞘病变,常合并有炎症。浸润的炎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某些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大多数MS患者为青年人,发病年龄从15~45岁不等。
, http://www.100md.com
    至今MS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达成共识的主要包括免疫、病毒感染和遗传方面的原因。医学专家认为该病是感染性的,很可能为病毒感染(过去不少学者认为,MS可能受麻疹病毒的影响),或宿主对感染因子或自身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

    EB病毒是一种疱疹样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还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EB病毒和MS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并发现EB病毒可能是患MS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年一项Meta分析的研究表明,感染EB病毒的病人最终患MS的几率是血清中EB病毒阴性患者的10倍。2001年,波士顿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Ascherio教授课题组发表了为期10年的前瞻性、多层分组设计和病例对照的研究结果,确定了血清抗EB病毒抗体滴度显著升高与MS症状出现时间的相关性。2004年,在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多伦多的儿科神经病学领域专家Akotaibi教授等人在排除遗传易感性的影响之后,同样也发现了MS的患病率与血清抗EB病毒抗体阳性的密切相关性,结论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 百拇医药
    长达30年的前瞻性研究

    Ascherio教授课题组此次的研究对象选择了在1965~1974年间纳入健康计划的人群,当时这些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2岁。研究人员分别搜集了1995年和1999年相隔4年的42名MS患者和同年龄组的79名非MS对照者的抗EB病毒抗体滴度。

    在这42名MS患者中,36名女性和6名男性的MS首发症状的出现时间平均为45岁,也就是血清样本采集后的15年左右。研究结果显示,MS患者的血清抗EB病毒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EB病毒的核抗原(EBNA)复合体抗体与EBNA-1抗体的滴度显著高于同期非MS对照组。Logistic的回归分析显示了影响MS患病与否的血清抗EB病毒抗体滴度水平,结果发现,抗EB病毒抗体滴度升高4倍时,MS患病的相对危险将提高2倍(EBNA复合体抗体为2.1,相对危险度95%置信区间1.1~3.8;EBNA-1抗体为1.8,相对危险度95%置信区间1.1~2.9)。
, 百拇医药
    在分析抗EB病毒抗体滴度与MS首发症状出现时间的关系中,该前瞻性研究对不同时间发病患者的抗EB病毒抗体滴度水平进行了相关性比较,得出的结论是,MS患者血清中EBNA复合体抗体与EBNA-1抗体滴度的升高早于MS发病的15~20年(图)。

    EB病毒的未来探索

    Ascherio教授表示,该项研究结果提供了EB病毒影响MS发病的强有力的证据,对于MS研究领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同时,Essex神经病科学研究中心的Abhijit Chaudhuri博士态度更为乐观,他认为早期应用抗EB病毒的疫苗对预防MS或许会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EB病毒的感染虽然与淋巴瘤、鼻咽癌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有关,但实际上相当多的人并不会受到EB病毒感染的影响。因此,目前并不能就此得出“MS完全由EB病毒所致”的结论。

    本次研究的主体以中年患者为主,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结论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可以扩展至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Ascherio教授称,目前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原因可以导致EBNA复合体和EMNA-1的抗体滴度上升。研究人员谨慎地探讨了这一问题,考虑可能的原因是少数微生物的感染激活了EB病毒的特异性记忆T细胞,从而打破了EB病毒-宿主的平衡,导致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患者再次感染了不同于前次感染的EB病毒,引发异常的自身免疫应答。

    EB病毒大体分为A型与B型两种亚型,欧美国家以A型多见,但现在B型也开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基因水平上,由于病毒的不同变异情况,EB病毒分型种类更为繁多。EB病毒基因的突变可能引起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限制的特异性EB病毒细胞免疫的发生。Ascherio教授指出,不同亚型的EB病毒对MS发病的影响将是今后的探索方向。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6期,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撰稿人 董欢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