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疑难病杂志》 > 2006年第2期
编号:10972196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疑难病杂志》 2006年第2期
粘附分子,,炎症;粘附分子;动脉粥样硬化;综述,1细胞粘附分子的生物学特性,2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3影响粘附分子表达的因素,4结语,参考文献
     【关键词】 炎症;粘附分子;动脉粥样硬化;综述

    近年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循环中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聚集和跨内皮细胞转移。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难以与内皮细胞粘附,只有当血液中的某些因素如细胞因子、氧化脂蛋白等炎性刺激因子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增加或内皮细胞损伤时,才容易发生,而该过程又主要由粘附分子介导。本文就近年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1 细胞粘附分子的生物学特性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表达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与结合的糖蛋白,其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肿瘤转移和移动等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粘附分子分布广泛,几乎每个细胞都可表达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粘附分子主要有3大类。

    1.1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为膜糖蛋白受体,含有数量不等的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

    1.1.1 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 有5种。通过与整合素的紧密结合,介导白细胞与激活的内皮细胞的粘附,使炎症细胞附于血管表面,并参与白细胞的游出。ICAM1结构上含5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1个跨膜区和1个胞浆功能区,相对分子量为80~110KD,分布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有低水平表达。ICAM1参与白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跨内皮迁移和粘附依赖的呼吸爆发。ICAM1除了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还可通过与纤维蛋白原和透明质酸结合诱导,参与细胞的增生和迁移[1]。ICAM2分布于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炎症刺激时下调。ICAM3表达于内皮细胞、白细胞,且是中性粒细胞上惟一的粘附分子,目前对其研究较少。ICAM4表达于红细胞,ICAM5表达于脑组织,与动脉粥样硬化没有明显关系。

    1.1.2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 结构上有6~7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相对分子量为100~110KD,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表达于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肌细胞、树突状细胞。VCAM1可使循环中的细胞与激活的内皮细胞紧密结合。该过程由它与受体α4β1整合素即很晚抗原4(VLA4)和α4β7整合素介导,其中与受体α4β1整合素结合可诱导内皮细胞内信号使其变形,介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粘附[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9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