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1285
大规模投资不是万金油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55期(总第2309期 2006.05.17)
     ——特色原料药产业竞争进一步升级(下)

    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给特色原料药生产企业带来的短期以及中长期影响,常常是截然相反的。

    我们仍将以整个产业的领头羊海正药业为例。短期来看,3年累计18.206亿元的巨额投资将给公司带来相当沉重的负担。

    首先,如此大手笔的投资令海正原本十分充裕的现金流立刻变得紧张起来,而通过银行贷款等长短期国内债务融资又将大大提高公司财务费用的支出,这将明显影响到公司当期的盈利水平。

    其次,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18亿元资金下的多个项目是否都能够如期投产并取得预期的收益?公司管理层对于新扩充进来的投资领域的经营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待新的产品线投产后,是否会遭遇青霉素工业盐似的结局——届时产品价格已经一落千丈?海外注册认证的速度又是否会拖后腿而使得新基地达产后大量高端的新产品无法出口规范市场?这样的忧虑似乎只有在十分确定的趋势完全形成后,才会逐渐消除。另外,海正这个庞大的投资计划恰好是在其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推出的,这使得资本市场对于公司短期价值的判断大打折扣。

    然而,如果抛开资本市场关于短期得失的纷争,站在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判断这一轮大手笔的投资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则基本上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目前,海正药业业绩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要营利产品的衔接出现了问题——在他汀类产品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而造成价格快速下降的局面下,却没有新的利润支撑点跟进以弥补由此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实际上,公司2006~2008年投资项目的近期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上述棘手问题,由此看来,这番大动作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海正在建的这些项目,主体上都是围绕着产业升级方向所确立的,这意味着EHS系统的塑造、避工艺专利技术的开发以及非专利药物制剂出口规范市场,三个充满希望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论证中的战略构想了,所以就此而言,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啻于再造一个海正。

    那么,到底是资本市场对于短期风险的厌恶出错了,还是海正管理层中长期的构想超出了现实推演的边际?

    其实这并不是矛盾产生的症结所在。资本市场从来就不是仅仅注重眼前的短视者,否则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投资者之所以无法更乐观地看待海正药业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恐怕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够看到公司的管理层对于未来所抱有的坚定信心,以及树立这种信心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赢得资本市场更多的认可与支持,加大公司的透明度在当下或许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于华海药业、京新药业以及新和成来说同样如此。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期, 百拇医药(倪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