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医药/名医名院
编号:11009525
从“笨医生”到抢救大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8日 《健康时报》 2006.05.18
     作者简介:张树基教授,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大名医之一。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曾担任该院大内科副主任,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急症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从医几十年来,把握“一切为病人”的宗旨,尽管年事已高,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不顾自己的病痛,总是在病人需要时及时出现,被誉为“抢救大王”。

    当医生原本不是我的初衷。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过去一直喜欢理工科,希望将来通过献身工业,强大祖国。高中毕业后曾经学工科一年,后来由于身体不好,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不适合再搞工科,就想通过学医治好自己的病。于是在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读了一年预科,四年医疗系本科。

    最初做住院医生,真应了那句老话:“万事开头难。”由于技术不行,我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当时值夜班,遇上病人晚上睡不着觉,常给口服速可眠。一个肝硬变的年轻人,因为睡不好觉,服了两片药,谁知睡了十几个小时才醒过来。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很大,原来小小的药片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竟是如此不同,由此我联想到,做医生如果想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除了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积累之外,还要经常总结——甚至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去获得。

    我想,做个好大夫,光有良好的愿望,没有精湛的医术是不行的。在我做主治医师时,一个晚期尿毒症的病人,处于半昏迷状态。他的妻子带着大约只有4岁的女儿来看他,当小姑娘看见为她爸爸治病的医生护士,拉住白大衣不让走,眼眶里含满了眼泪,哀求道:“救救我爸爸……”,当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流下了眼泪。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救不活一个普通病人,对社会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大影响,但对一个家庭而言,产生的后果是不难想象的。这个病人30来岁,他的妻子也不过20多岁,加上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本来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一旦病人离去,他的妻女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这样的事情,每次都能激励我,更加坚定了我努力钻研业务、尽可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决心。而要做一个好大夫,我的体会就是,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

    “千里之行足下始,万分甘苦内心知”。回想临床工作的日日夜夜,真是感慨颇多!我曾有过最初做医生时笨手笨脚的痛苦;也有过认真思索和刻苦钻研之后,逐渐认识到医学科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恍悟;于是便逐渐掌握了临床工作的规律,越干越有兴趣,终于从一名“笨医生”磨练成为一个能为病人解决问题,专爱解析临床难题的人。

    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和工作条件都越来越好了。但是,看到一些年轻医生不重视临床工作,忽略医学基础理论学习,不愿多看病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外语、写论文上,我心里就很着急。平时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有些很难诊断的疾病,在您手中总能迎刃而解呢?”我想,只要真心为患者服务,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就会热爱临床工作,就能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不怕苦和累,最后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夫。,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