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编号:10984224
大学生被判死缓 “北大一男生杀死同学”的警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8日 新华网
     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结“北大一男生杀死同学”一案,被告北大医学部二年级学生安然被判死缓。据报载,安然“性格脾气古怪偏执”,因与同学崔某素有矛盾,去年6月下旬的一个凌晨,用事先藏好的菜刀在宿舍楼道将崔残忍杀害。

    这起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联想到“马加爵案”、“泼熊案”、“虐猫案”,以及在中小学流行的“死亡日记”、“巫毒娃娃”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全国3亿多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有心理问题。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社会对心理疾患的认知不足与对策匮乏。

    由于多数家长甚至普通医生缺乏心理疾病知识,我国有九成以上的“问题孩子”被误诊和错诊。而数量很少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根本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为此,专家呼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营养已不缺乏的年代,青少年更需要“心灵加餐”。

    青少年谁都会有“成长中的烦恼”。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不仅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生物传递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递意义。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一位男主人在公司受了老板的气,回家冲妻子发火;妻子心里窝火,便训斥正好犯点小错的孩子;孩子感到委屈,踢了小狗几脚撒气;小狗不明白为什么遭惩罚,就跑到街上咬了一个西服革履的行人,这人恰是男主人的老板。在这个笑话中,父母缺乏处理情绪的能力,“教”孩子学会“迁怒”。它告诉我们,“育儿也是育父母”,要使孩子心态阳光,父母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重视读书成绩,忽视心理辅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长期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教育体制下,很多老师“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于是,才出现了为泄愤将同学名字写入“死亡日记”、将老师名字写在“巫毒娃娃”胸前并插上钢针等黑色文化的流行。可见,青少年的人格扭曲是教育扭曲的缩影。

    今年,北京市将启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为全市每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培训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期待有更多的地方推出这样的善举,让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