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走进医学
编号:11206803
剥掉罕见肝病的画皮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5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5.25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

    据《生活日报》5月18日报道,《罕见肝病放倒哥儿仨》,说的是生活在山东肥城普通农村的一家仨兄弟,同患一种遗传性肝病,在哥哥和弟弟相继病故后,20岁的小胜在省城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而获救。这种遗传病叫“肝豆状核变性”,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最后必死无疑。人们不仅要问:这“肝豆状核变性”究竟是何方魔怪?怎么遗传?怎么会如此残忍?现在我们就来剥掉这魔鬼的画皮。

    “肝豆状核变性”的来历

    “肝豆状核变性”又叫“威尔荪氏病”。早在1912年威尔荪(Wilson )首先报道了一种肝硬变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的疾病,称之为“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现已弄清了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上。当13号染色体上的这对等位基因都是致病基因(纯合子)时,就决定了病人会出现铜代谢障碍。关于该症的发病机制,已先后提出六种学说,包括胃肠对铜吸收过多、铜蓝蛋白异常、胆道排铜障碍、溶酶体缺陷、控制基因突变和异常蛋白存在等。近年多数人趋同于“异常蛋白存在”学说。该学说认为威尔荪氏病病人体内的一种金属硫蛋白(MT)的合成增加,它具有极强结合铜离子的能力,因而促使铜在肝、肾、脑以及角膜后弹力层等处蓄积,以致损害了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而引起下列临床症状:
, 百拇医药
    1,神经系统,主要是基底结和锥体外系统受损、出现震颤、舞蹈症、肌强直、共济失调、语言不清、扭转痉挛等症。

    2,肝内铜沉积可致坏死后性肝硬化,病程进展快者,呈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出现黄疸、腹水、肝昏迷。

    3,角膜色素环(KF环),即角膜周围有一圈黄绿色的色素环。

    4,其他:有神经障碍、肾损害、溶血、贫血,有出血倾向、皮肤色素沉着等症。

    既然是遗传病,病人的父母

    为什么没有这种病的症状?

    这就是隐性遗传的特点了。人体细胞核中46条染色体是成对排列的,即23对,就是说一半23X来自母亲,23Y或X来自父亲。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是,病人必须是来自父、母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都是病理基因,病人才会发病。如果只有父或母一方的基因有病,另一方正常,这样的人就不会发病,只能叫隐性基因携带者(杂合子)。小胜兄弟仨都是病人,肯定是13号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都有病(纯合子)。这也表明他们的父母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因为他们各自只有一个病理基因,另一个等位基因是正常的,起到了代偿作用,所以他们本人都不发病。两个隐性基因携带者婚配,所生子女的遗传规律是:其子女中可能有25%发病风险(纯合子),25%是正常者,50%可能是隐性基因携带者(杂合子)。但最不幸的是,他们哥仨都遇上了携带病理基因的精与卵受精,成了纯合子,最终都成了病人。
, 百拇医药
    能不能在发病前测知?

    对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能检测出其杂合子和症前病人(是纯合子但尚未发病)很有意义,因为如能在症前得到诊断,尽早给予驱铜治疗,纯合子也会获得与正常人相近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如治疗过晚,则预后不佳。应避免杂合子婚配,防止纯合子出生。在群体中甄别杂合子与症前纯合子,近年应用放射性铜测定和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方法进行检测,获得较好效果。新近又研究出用基因探针进行遗传连锁试验,可以测定该病的基因型。

    如何防治

    此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主要是采取促进体内铜排泄和减少铜吸收的对症治疗:①驱铜可用右旋青酶胺、二硫基丙醇、二硫基丙磺酸等;②阻止铜吸收可口服硫酸锌、醋酸锌、葡萄糖酸锌及甘草锌等锌剂;③避免用铜制炊具并少吃猪肝、猪肉、芝麻、黄豆、荠菜、菠菜、芋头等含铜高的食物;④注意保肝、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

    肝移植对肝脏损害严重的病人不失为一种救命术。但手术仍不能改变致病基因控制的病理代谢,依然还会有异常铜蓄积,还需继续对症治疗和预防病情加重。看来最好的预防策略是,避免近亲结婚,自觉选择婚前体检和遗传咨询,不让遗传性病魔钻了我们的空子,以防小胜兄弟那样的悲剧重演。,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