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
编号:10982737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42期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从病理观察可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常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和胃黏膜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

    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教授说,中医认为,胃属功能性器官,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和脾一起被称为后天之本,“诸病皆生于脾胃”。中医根据症状不同,进行辨证分型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疗效显著。

    肝胃不和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且舌质淡红、苔薄白。当以疏肝理气、和胃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延胡索、甘草),偏寒者加高良姜或乌药;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胀甚者加广木香、砂仁;吞酸者加煅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金铃子。

    脾胃虚弱(含虚寒)证

    主要表现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乏力,及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当以温中健脾、益气和胃。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广木香、砂仁、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腹胀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食后腹胀、嗳气者加香橼、佛手、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寒气盛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

    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且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当以清热化湿、和中醒脾。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黄连、黄芩、白蔻仁、蒲公英、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苓、厚朴、甘草)。大便不爽者加大黄、枳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佩兰;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胃阴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且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当以养阴益胃、和络止痛。可选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生地、栀子、当归、金铃子、白芍、甘草、绿萼梅、八月扎、香橼皮、鸡内金)。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便干结者加玄参、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胃络瘀阻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并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冲服)、延胡索、郁金、枳壳、炒莪术)。偏实热者可加大黄、金铃子;偏寒者加肉桂、乌药;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生地、白芍、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胶(烊)。

    脾虚气滞证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着感、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频发。当以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可选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党参、白术、茯苓、郁金、蒲黄、五灵脂、九香虫、丹参、甘草)。痛甚加延胡索、皂角刺;偏寒者加肉桂、乌药;空腹痛伴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腹胀疼满、嗳气频繁者加厚朴、苏梗、香附;大便稀溏者加桂枝、炮姜;便秘结者以枳实易枳壳,加莱菔子、槟榔片、肉苁蓉。, http://www.100md.com(戴秀娟)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