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编号:10979732
导师制改革中青年医学教师素质教育的培养
http://www.100md.com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青年教师,,实验项目-导师制,青年教师,人文素质,1人文素质教育在实验项目-导师制中的重要地位,2进一步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养
     【摘要】 本文分析了在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的形势下,实验项目-导师制改革中,青年医学教师人文素质提高,以及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应适应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提出了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活动,加强现代多学科的相互支撑和交叉融合,以医学知识体系为基础,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素质的教育,使青年教师在实际操作与各项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 实验项目-导师制 青年教师 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各类医学院校的学生,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及方法的传授;而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学科大多存在课程短缺,人文学科教师缺乏医学科学知识的了解,知识结构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中实验项目-导师制教学的主力军,但他们对跨学科、跨专业、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缺乏,进入教师角色和社会化过程较短,人文社科院教育内容与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下,实验项目-导师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青年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1 人文素质教育在实验项目-导师制中的重要地位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验项目-导师制改革中的意义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为对象的世俗的学问,涵盖文学、语言、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人们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