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 2005年第3期
编号:10979107
皮肤血管瘤形成及病理演变机制
http://www.100md.com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
     长期以来,有关血管瘤的命名和分类极为混乱,因而严重影响了准确的诊断和处理。临床上沿用传统分类法,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统称为“血管瘤”,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又分为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这种分类法经常给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血管瘤带来一定的困惑:如同属于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色斑则从不消退,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只对草莓状血管瘤有效,而对葡萄酒色斑无效;海绵状血管瘤虽然大部分有自然消退表现,但仍有少数不能消退;蔓状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和临床演变更与其它血管瘤不同。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 提出新的分类法,应用组织细胞培养、自体放射造影、免疫荧光测定、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等技术,依据血管内皮特征将传统意义上的血管瘤病变分为两大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同时指出: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活跃增殖为特征的胚胎良性肿瘤,且大多数血管瘤有一个快速增生和自然消退的过程;而血管畸形是随患儿年龄增长而呈管道样生长,并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一种血管病变,可长期稳定存在。此分类方法以疾病的临床行为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为依据,较为科学合理,已为大多数学者肯定和接受。本论文中所指血管瘤就是采用Mulliken的分类标准而确定。

    尽管对血管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许多进展,但到目前,对血管瘤增生和退化的病理演变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