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980105
脉痹从瘀辨治
http://www.100md.com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脉痹,,脉痹;从瘀辨治;临床治疗,1脉痹从瘀论治的依据,2脉痹从瘀论治的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脉痹的临床表现,阐明其病位在脉,其病机主要在于瘀阻不通,强调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结合辨证进行治疗,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 脉痹;从瘀辨治;临床治疗

    “脉痹”之名,出自《素问·痹论篇》。后世医家对此虽有记载,但简而不详,缺乏系统的阐述。早在《内经》就已命名的这一疾病,临床并不少见,因此,本文对此略陈己见,以冀对临床有所裨益。

     1 脉痹从瘀论治的依据

    1.1 脉痹病机在于瘀阻不通

    《素问·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脉者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在注释时认为:“泣,谓血行不利。空者,血流之道,大经隧也。”说明血瘀痹阻于较小脉络,以致难以返流于大的经脉,引起经脉痹阻,进而发展,还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梦瑶《医碥·痹》提到“血脉不流而色变”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且指出:“外感之风寒湿能痹,岂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认为内生之瘀血、痰饮亦可致痹,“死血阻塞经队,则亦不通而痹矣。”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损伤、久行站立、久病继发等。其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而须加以区分。《素问·痹论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血脉,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心,导致心痹。这也说明脉痹与心痹是有区别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归纳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脉痹发病有内外之因。外因有寒湿、热毒之异;内因有实邪之阻痹,如寒痰热毒,有正虚瘀痹,可因气血阴阳之虚而致。病位以肢体血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脉阻塞。

    1.2 脉痹临床表现多呈瘀象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散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肿胀等症。疼痛是脉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发较轻,病久加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