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1941
“安全注射”,社区进行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5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3期(总第2317期 2006.06.05)
     近日,中国安全注射联盟在全国各地社区开展的“安全注射万里行”活动,于5月17日在北京丰台及宣武区拉开帷幕。这次行动为何要来到社区,又会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哪些变化呢?

    不安全注射威胁社区

    “‘安全注射万里行’活动之所以要在社区开展,主要是从保护患者的角度出发。”国内较早关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护理专家、前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毛秀英如是说。她也是受邀在安全注射培训班上给学员们讲授如何开展安全注射以减少职业伤害的专家之一。

    其实对于安全注射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在1994年科特迪瓦举行的免疫接种会议上就提出来了。该会议发表了关于安全注射的亚穆苏克罗宣言,宣言中的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不造成伤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构成危害。

    但如今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的问题,如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合格的注射或穿刺器具,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定,连续注射时共用针头或换针头不换针管,操作技术不正确,注射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 http://www.100md.com
    这些不安全注射行为,将很可能把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在内的多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传播给接受注射的人群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因此,不安全注射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危险的隐形炸弹。开展安全注射既保护接受注射人群的安全,保护社会环境,也保护了医务人员在注射过程中的安全——尽量减少最常见的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据毛秀英2001年所做的一项临床护士针刺伤情况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075名护士中,发生过针刺伤的有866人,发生率80.6%,年人均刺伤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是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的刺伤率高达36.0%。

    被污染的针具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安全注射及其对废弃物处理不当引起的经血传播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及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 百拇医药
    措施一:增强安全注射意识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蔡志翔曾在2004年对241名临床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发现针刺伤最常发生在注射或抽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中,以及浸泡前取下针头时,分别占28.2%和29.6%。调查还显示,在配药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比例约为13.3%,其余如准备注射(抽血)时、注射(抽血)过程中、拔针后等都会发生针刺伤,但比例大多不超过10%。

    而针刺伤的原因则大部分是操作者刺伤自己,占60.2%,另外还有在相互配合中被其他操作者刺伤、病人躁动引起以及其他原因。由此可见,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有关。因此,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在一系列操作行为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回套针头帽,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由回套针帽引发针刺伤的比例为10%~25%。因此美国CDC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但我国国内现行的护理常规中并没强调这点。记者在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就曾发现,被取下的针头几乎全都套在针头帽中,即护士在注射(抽血)后习惯性回套针头帽再把针头取下。毛秀英的调查显示,使用后每次回套针头帽的比例高达40.3%,经常回套的有16.7%;双手回套占50.5%。而在蔡志翔的调查中,每次回套针帽的占32.0%,经常回套的占34.9%;回套针头帽的手法也是以双手回套为主,占73.0%。
, 百拇医药
    同时,蔡志翔的调查还发现了另一个情况:在处理针刺伤的伤口时,能采取较正确的方法——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流水冲洗并消毒的仅占44%。蔡志翔因此建议,针刺伤后应立即处理伤口,采取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用肥皂和热水清洗伤口→碘酊消毒后用密闭敷材包裹伤口的程序,并且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向上级汇报,再请专家确认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然而,能完全做到以上步骤的社区护士少之又少。一位社区护士坦言,在门诊时尚可能按部就班进行消毒处理,在上门服务时基本只能简单地挤血加涂碘酊。

    有研究表明,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是减少针刺伤、保证实施注射者安全的十分有效的措施。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协和医院护校以及中华护理学会曾联合进行了一项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比较了接受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的215名实习护生与没有接受相关教育的219名实习护生的针刺伤发生率的差异。据毛秀英介绍,当时是对教育组的护生分4次进行了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科室、危险环节、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的培训,并结合不同环节发生针刺伤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受教育组与非教育组的针刺伤发生率相差34.3%,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培训教育是一项防范针刺伤十分有效的措施。
, 百拇医药
    从理论上讲,类似的安全教育应该从医学基础教育开始,在医学生刚刚接触医学时就应当学习并掌握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的基本知识,逐渐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美国CDC已将持续的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但国内大部分医学及护理学基础教育中没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的课程设置,甚至还一直灌输“不怕脏、不怕累”等服务理念,把原本就不强的自我防护意识逼得没有立足点。

    其实,加强对医务人员安全注射及预防针刺伤的安全继续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中国安全注射联盟正是希望借“安全注射万里行”的机会,填补社区医护人员在职业安全知识上的缺失。

    措施二:推广使用安全针具

    实现安全注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选择安全的工具,即使用安全注射器。使用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安全型针具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地降低针刺伤的发生,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开展安全注射,做到对病人、医务人员、环境三方都安全。
, 百拇医药
    所谓的安全注射器具有传统注射器的全部功能,一经使用后,注射针头能自动或经简单操作实现与操作者或者回收人员之间隔离的要求,且实现这种隔离的零件应该是注射器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附件),因此这种注射器的最终形态是不可能以简单方式拆分而重复使用的,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次性注射器经不法途径重新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使用后污染的锐器部分被保护起来,对医护人员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减少了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受到针头伤害而被感染的机会。

    事实上,安全针具的保护作用被证明确实可以明显降低意外针刺伤事件及潜在的感染血源性疾病。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主任田建华也表示,如果能在临床中使用真正的安全注射器,就可以从根源上杜绝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和针头复帽引起的针刺伤的发生。

    不过,由于使用观念的滞后及价格高于普通注射器,安全注射器的临床推广使用进展缓慢,尤其在经济收益相对比较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与未使用的消毒注射器相比,被使用过的污染注射器刺伤发生感染的潜在危险更大。记者在跟随某位社区护士走访家庭病床时发现,由于装备比较简陋,使用过的输液管、针筒、针头等都被放到一个塑料袋中。该护士解释,相关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带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相关机构统一销毁。然而,仅用一个普通塑料袋是很难保证针头不刺穿袋子或造成遗失,记者随社区护士在人群中穿梭,塑料袋就曾掉落了一次。因此,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轻便、防刺破、防渗透、带盖的安全盒(锐器盒),并保证安全盒能被携带到病床旁或使用针头的地方。当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入安全盒,减少污染针头的暴露时间,缩短医务人员携带使用过的裸露针头行走的距离。据悉,此方法可降低50%在使用后处理及丢弃过程中的针刺伤发生率。

    “无论多规范的操作,都会有意外产生,因此安全性器具的使用十分重要。”蔡志翔有感而发。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23期, 百拇医药(李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