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100
用管理挡住针刺伤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5期(总第2319期 2006.06.09)
     所谓针刺伤是指因操作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引发的意外针尖扎伤,造成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的损伤。在日常的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中不时会出现类似的意外,尤其在临床护理的注射、输血、输液等操作中,针刺伤的发生率更高。而随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因此,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成了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翘首以待的事。

    合理配备人力 减少失误几率

    正如一位受访护士所说,针刺伤对医护人员来说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能通过规范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护人员的风险,则是医院管理层应当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医院管理者能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临床的大部分治疗、护理工作都是通过护士完成的。护士夜班频繁、生活没有规律,且国内不少医院仍存在滥用注射治疗法的现象,使护士的工作量增加,导致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性增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任小英等曾做了一份不同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现状调查,其结果也显示工作量的大小与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频率多少呈正相关。
, 百拇医药
    护理专家、前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毛秀英也对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各种检查、治疗多或工作量大而工作人员少的班次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针刺伤大多发生在白班,其中早班的发生率又比其他班次高,周末、节假日值班的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因此,合理的人员编制和足够的人力资源配备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管理手段。

    不少研究者都建议,医院可以根据科室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护理人员的需要量,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从而改善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现状。此外,还有研究人员提议,医院应当建立护理工作支持系统,包括药物分发系统、物质保障系统、食物分发系统等,以便进一步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完善上报制度 提高防护意识

    据毛秀英介绍,从国内众多的针刺伤调查研究中也可发现,针刺伤的上报率很低,甚至不少医院从来就没有要求报告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如此低的上报率既是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的结果,也与医院管理层轻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有关。
, 百拇医药
    然而,强化针刺伤上报制度,建立针刺伤监测网络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刺伤研究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映兰分析相关的针刺伤监测网络后认为,通过对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高危人群、高危操作及高危产品等信息,不但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卫生人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同时,李映兰还表示,不少医院的针刺伤报告制度流于形式,医护人员不了解按正规程序报告的意义,未建立正式的对感染源(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随访追踪检查制度。而回访制度(包括对感染源的回访及受伤者的回访)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感染,也为护士提供一种心理支持系统,及时跟踪感染源的情况可缓解因对感染的恐惧所致的心理压力。

    强化管理体系 巩固防护意识

    其实,职业安全管理措施的缺位不但体现在针刺伤上报制度上,在培训以及规范流程上也缺乏系统性。
, 百拇医药
    据了解,不少医院的管理部门虽然已建立了一部分职业安全相关制度,但是对进行有关针刺伤、避免血液传播性病原体感染的培训尚无明确的硬性规定,也没有确定的培训内容,未制定常规的系统模式,未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在必要时可以采取管理手段,如把规范防护列入质量检查范围等,以强化防护措施的落实,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提高执行率。此外,制定有关预防针刺伤的规章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医务工作者按新的要求操作,用权力和强迫手段改变医务人员固有的操作模式,使医务人员自觉接受职业防护并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

    如医护人员手套的使用就可以通过医院管理进行规范。毛秀英2001年做的一项针刺伤情况调查显示,有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从不戴手套,其中因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37.6%,这说明医院在全面性防护管理方面仍有不足的地方。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因此,医院管理者有必要对在潜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做出明确规定。

    虽然目前看来,在国内建立针刺伤监测网络尚需时日,且职业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也不如人意,但近年对针刺伤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方面的调查研究逐年增多,相信这些大量的调查数据会成为推动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力量,使广大医护人员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21期, 百拇医药(李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