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07220
伤湿祛痛膏敷贴法在小儿急性肺炎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民康医学》 2006年第2期
     【关键词】 伤湿祛痛膏;敷贴;急性肺炎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经静点抗生素及口服中药制剂等综合治疗方法,多数很快痊愈,但有一部分患儿热退后咳嗽、咳痰、肺部湿 口 罗 音等症状和体征不消失,我院儿科病房于1998~2002年期间采用伤湿祛痛膏局部敷贴法治疗20例肺炎恢复期患儿,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肺炎。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大4岁,最小7月龄,平均1岁3个月,病程最长者一个月,最短者15天,平均20天。经应用抗生素及中药综合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咳嗽、咳痰等症状仍不消失,肺部湿 口 罗 音改善不显著。中医诊断:咳嗽,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湿内蕴型。

    2 治疗方法

    采用伤湿祛痛膏敷贴于背部、腋下及前胸(避开左侧心前区),每日敷贴一次,两次敷贴之间间隔2小时。

    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体征、X线检查无变化。

    4 结果

    采用敷贴疗法后20例患儿全部治愈,最短3天,最长为7天,平均4.5天。

    5 举例

    患儿,男,1岁1个月,住院日期1998年2月8日。患儿3周前感受风寒后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体温最高达40℃。曾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每日静点头孢呋辛,口服宣肺止咳汤药治疗。治疗一周后体温降至正常,改为口服阿莫西林及中药化痰止咳汤药继续治疗。近两周患儿不发热,但咳嗽无好转,伴喉中痰鸣,面色无华,食 欲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润。查体:T37℃,P110次/分,R28次/分,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湿 口 罗 音,心率11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3×10 9 /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27,血红蛋白110g/L。支原体抗体阴性。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重、模糊,右下肺可见斑片状阴影。诊断:西医诊断为肺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肺脾气虚,痰湿蕴肺。治疗采用局部敷贴伤湿祛痛膏疗法,将伤湿祛痛膏贴于背部,上界至肩,下界至第12肋、前胸部(避开左胸前区)及双腋下。第2天查体,肺部湿 口 罗 音明显减少,继续此法治疗共3天,患者咳嗽症状消失,右肺湿 口 罗 音消失。住院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及胸片正常,痊愈出院。

     6 讨论

    肺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治疗不彻底易转成迁延性肺炎。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 。人体的体表经络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对经络、穴位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活动。应用药物敷贴疗法治病,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就有所记载,如晋代《肘后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及明代《本草纲目》。在现代儿科学如《实用儿科学》中记载对肺炎迁延不愈或痰多、两肺湿 口 罗 音经久不消失者,应用白芥子末、面粉各30克,水调外敷背部的疗法临床确实有效 [2] 。伤湿祛痛膏的主要成份是由生川乌、生草乌、苍术、干姜、当归、麻黄、白芷、山奈、冰片、八角茴香等13味中药组成。此药性温,有温阳活血的作用。通过药物对胸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任二脉经络穴位的作用,使皮肤上循行的经络穴位受到温性药物刺激后,达到血液快速运行、消散肺部淤血、促进肺部渗出物的吸收,继而使肺部湿 口 罗 音消失的治疗目的。本法适用于小儿肺炎后期,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的情况,患者 已不发热,但仍咳嗽、咳痰、肺部 口 罗 音不消失,舌质淡,苔白润,脉滑。白芥子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易造成皮肤损伤,与白芥子相比,应用伤湿祛痛膏敷贴疗法

    参考文献

    [1]邱茂良,主编.针灸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286-292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房山 102400), 百拇医药(李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