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827
想念并购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0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8期(总第2333期 2006.07.10)
     近来在国际上,在为经济学界关注的新一轮并购浪潮中,医药产业的表现也颇为耀眼。美国制药巨头之一强生公司以4倍于年销售额的166亿美元收购价将美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制药公司辉瑞的日用健康消费品业务揽入囊中;德国工程综合企业西门子(Siemens)也将斥资42亿欧元(合53亿美元)收购德国医药化工企业拜耳(Bayer)的诊断部门,以充实其医药业务。而同时,拜耳也在多方努力收购德国先灵公司,要约收购价格甚至高达200.1亿美元。此外,还有一些仿制药企业如Barr公司并购普利瓦公司;美国华生公司并购Andrx公司等行动。

    这样的并购热潮很容易就让我们想起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世界并购浪潮中制药行业的多宗大型并购案。在目前全球资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样的并购热潮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加上各国法规对反垄断的限制有所放宽,这些行业巨头自然要通过并购来提升规模,维持领先。

    以强生对辉瑞OTC业务并购来看,强生不仅希望新的日用健康消费产品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日用健康消费业务从来就是强生各业务中发展最为稳健的。当强生的处方药产品专利纷纷到期之时,日用健康消费产品的销售却不受产品专利到期问题的影响,强生可以借此强制手段来维护每况愈下的利润水平。
, 百拇医药
    而同样饱受产品专利到期问题困扰的辉瑞,在得到这笔资金后,也可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这笔费用用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缓解其处方药专利到期的市场压力。

    反观国内,发生在医药行业内的并购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所涉及的并购金额远逊于国际并购案,当事各方的举措却异常谨慎。如在医药化工巨头巴斯夫与国内制药业老大哥东北制药的收购案中,日前传出已经终止谈判的消息;而拜耳洽购东盛的传言也一直没有得到当事人双方的亲口证实,甚至在西部省份甘肃,一个多年来效益平平的药厂的破产重组也在历经多年的耗战中仍在国资委权衡考虑之中。

    对于国内医药产业的结构情况,早有各方专家针对集中度不高的情况提出应大力促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口号。然而多年实际操作下来,在医药行业的多宗大型并购案过后,反馈回来的多是不成功的例子,不免让人怀疑难道这种群雄割据的局面就是最适合国内市场的阶段格局?

    为什么在国际上热火朝天的资本并购却在国内姗姗来迟呢?
, 百拇医药
    这不能不说与国内企业改制过程中仍面临的种种复杂问题有关。许多面临困境的大型制药企业都是国企背景,尽管曾经进行过公司化的改制,但在新一轮重组转制中,当涉及到民营资本和外资时,国有资产的评估和保值增值问题仍是难以简单厘清。而且在员工接纳、债务和福利承接等方面,都存在让非国有资本顾虑的包袱。这与国际上成熟的医药公司上演的并购大戏还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而且,从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价格政策和市场竞争已经使一度笼罩在医药产业头上的高利润光环在逐渐褪色,反商业贿赂暴露出来的行业潜规则也使得一些心仪医药的资本继续犹豫。

    不过,换一种角度来看,国家对地方国有资产的清算与重组看来已经下了最后的决心,行业的清理也意味着今后的规范,相信在进一步清晰的国有资产转制重组规则后,国际上的并购热潮也会涌进中国。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78期, http://www.100md.com(刘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