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892
青蒿产业险象环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9期(总第2334期 2006.07.12)
     国内扬汤止沸 日韩釜底抽薪

    几家盘踞在越南靠近中越边境的外国工厂渐渐让中国青蒿素行业感到不安,尤其当与之临近的中方青蒿种植户开始接受其大量收购订单的时候,这种不安愈加强烈。

    中越边境附近是著名的青蒿产区,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野生青蒿资源相当丰富。大约在两三年前,一些外国工厂开始进驻这里,主要从事著名抗疟药原料青蒿素的提取。现在,这样的工厂已发展到四五家,除一家韩国工厂,其余皆为日资工厂。

    起初,这些工厂只是从越南山区收购野生青蒿,然而当地有限的资源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便将触角悄悄伸向青蒿资源更为富集的中国广西。

    “中国的青蒿资源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他们的收购价格高,产品报价也极具市场竞争力。”广西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正是由于中国青蒿素行业的混乱才给了这些日韩工厂机会。
, 百拇医药
    趁虚而入

    据上述这位人士透露,这几家工厂从中国收购青蒿草或青蒿浸膏,而广西当地很多青蒿素提取厂家也将相当一部分产品卖给他们。

    这些工厂何以能够在中越边境盘踞多年,并且逐渐将手伸向中国的青蒿资源,将其与国内企业进行对比便可洞悉其中奥秘。

    今年青蒿草收购季节刚刚开始,国内青蒿素巨头华立便放出话来,价格高于4.5元/公斤的一概不收,而这个价格只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一半左右。

    而这些日韩工厂在收购青蒿草时,却可以开出每公斤比国内企业高0.5~0.8元的价格,尽管差价还不足1元,但在今年国内青蒿收购价格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却颇具竞争力。广西大约有60%的青蒿已被上述这几家工厂预订。

    不光是这些工厂在青蒿收购上具有价格优势,其青蒿提取物的性价比也远高于国内企业。
, http://www.100md.com
    据行业监测,今年青蒿素原料价格曾一度冲上6800元/公斤,之后在6000元/公斤至5600元/公斤间浮动。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青蒿素产品近一二个月采购单零散量少,青蒿素近期价格急转直下。5月下旬,青蒿素原料的价格更是从2月底的5600元/公斤以上回落到4800~5000元/公斤。

    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些日韩工厂青蒿素提取工艺水平相当高。提取纯度一般都在98%以上,高于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水平;而收率可以达到每吨青蒿草提取超过3公斤(国内大多数企业目前只能提取2.5公斤左右),但为抢占市场,日韩企业却以更低的价格出手。

    “他们对中国企业是一种威胁。现在看来,其之所以选择在中越边境建厂,获取中国更丰富的青蒿资源似乎是其更真实的意图。”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借此,日韩企业可以获得廉价、丰富的资源,然后依靠其技术优势与中国企业一争高下。

    急功近利
, 百拇医药
    事实上,青蒿素价格的下跌,在去年重庆出现青蒿抢购潮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当时,在需求量急剧膨胀的影响下,当地青蒿价格不断上涨,一度达到了近8元/公斤。由于许多生产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预期的青蒿采购量,于是转而直接向当地种植青蒿的农民收购。分析认为,正因如此,促使当地农民纷纷扩大青蒿种植面积,加之部分地方政府制定了保护价格收购等措施,导致近年来重庆的种植面积增加到几十万亩,使得青蒿价高行情不再重演。

    “青蒿种植面积为什么会扩大?因为农户的心理预期高。这种心理预期是谁给的?是那些去抢购的青蒿素提取企业。正是由于他们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市场供求信息的失真。”一位业内人士接连的设问引出了问题的关键。

    据了解,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青蒿素产品生产企业一路增加到78家,到今年,这个数字再次被刷新到100多家。甚至在温州和北京等远离青蒿产地的城市,也出现了大批青蒿素提取工厂。如果再算上那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数量更是难以计算。
, 百拇医药
    “这些小工厂大多产量不大,技术手段落后。每个厂生产几吨甚至几百公斤就急于在市场抛货套现,并且互相压价,导致市场环境复杂而脆弱。”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目前青蒿素市场现状非常忧虑。

    这也为虎视眈眈的国外企业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对于日韩工厂觊觎中国青蒿资源,业界存在两种担心:日韩产品的性价比较高,一旦这些企业获得了诺华等主要下游客户的订单,无疑抄了中国企业的后路;若他们把纯度较高的产品提供给印度企业,无疑更利于后者降低制剂成本,印度的医药产业整体水平高于我国,这对希望获得国际订单的国内制剂企业来说威胁则更为严重。

    拒绝内耗

    “在中国的抗疟制剂尚没有完全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下,这种混乱局面可以说是严重的内耗。”广州汉方药业市场部人士如是表示。

, 百拇医药     特别是成本已成为近年来抗疟药竞争的杀手锏。虽然全球已有56个国家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把青蒿素类复方作为一线或二线药物使用,但是真正使用的国家只有26个。相对于氯喹10美分/人份的价格,诺华声称按“成本价供货”的ACT药物价格仍然过高,因此,WHO一直面临青蒿药物经济性的巨大压力。众多有意在这一市场分羹的企业都为能生产出更为廉价的抗疟药想尽办法,比如诺华在非洲国家积极推动青蒿本土种植、生产,就是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从而进一步扩大青蒿素的使用。

    “从刚刚闭幕的第六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那些参展的印度公司的青蒿素原料的报价没有一家比我们高,似乎形成了价格同盟。”那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此时,中国的企业之间还在进行着无谓的价格战,结果是在国际竞争面前,国内企业成本下不来,价格上不去,利润少之又少。

    7月6日上午,上海一家青蒿素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专程跑到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反映目前行业的严峻形势。由于此前计划成立的青蒿类产品出口商品分会须到今年11月份才能完成筹备,因此对于企业反映的情况,医保商会暂时还不能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只能先上报到商务部,酌情协调。”

    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一直以来,政府都没能对我国的青蒿素产业给予很好的规范,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规划和指导建议,使得整个行业非常容易陷入低水平竞争状态,致使本来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发展反而常常受到外来因素的制约。现在出现的种种情况提示,政府的角色不能再缺位了。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79期, http://www.100md.com(赖强 贺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