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3312
当外企拥抱第三终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84期(总第2339期 2006.07.24)
     “如果每个人都在走老路,而您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就可能有绝好的机会。”

    这是世界商业巨头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过的一句话。然而,当对第三终端市场的觊觎与开垦俨然从先锋试探演变为主流行为的时候,机会变得均等,种种PK与碰撞也在所难免。

    除了那些真正能把握绝好机会的“吃螃蟹者”,对后来者而言,无论是国内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跨国药企以拥抱的姿态奔向第三终端的时候,我们显然无法再用那些惯性思维来自欺欺人了。因为“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而事实却会给我们致命的一击。”

    别再固执地认为终端网络的薄弱必然是外企的软肋。事实正在发生变化,当基层商业企业不断崛起,并努力实现“点对点”的第三终端配送重任时,不少外企也一改原来选择几个大经销商为总经销,然后往下逐级分销的模式,而直接与基层医药公司发生业务联系。

    也别再想当然地以为“外企药品价格偏高,在第三终端是缺乏市场的”。来自第一线的、与第三终端消费者亲密接触的商业人士却告诉我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科普知识的加强,他们也越来越信赖品牌。而并非药价越低,他们用得越多。相反,对那些不太出名的生产企业,他们还是会持一些怀疑态度。”而资金充足和管理标准化的外企,对品牌的打造无疑更得心应手。

    与此同时,在这场大潮中,跨国药企的身影还有着不同一般的鲜明定格——我们不难发现,跨国企业一向擅长的公关和品牌行动,在其对第三终端的开发中依然发挥着敲门砖的作用。对于药品供应不足、执业药师稀缺、安全意识较弱、用药知识欠缺的第三终端广大农村市场而言,一个个针对性强、有助于终端需求的公关活动,有利于企业培育市场,有利于打造第三终端药品营销的绿色通道。而这种培育行动恰恰是国内某些企业较为欠缺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时下最生动的例子应该是拜耳在糖尿病社区教育方面的举措,其6月开始在北京运行的“糖尿病小屋”颇为红火。而事实上,拜耳在社区领域的培育与发力早已发端。拜耳健康促进杯社区糖尿病知识大奖赛已成功举办了5届,如今,该公司的糖尿病知识教育工作已覆盖我国70%的糖尿病高发地区。覆盖,也就意味着潜在的市场。

    当外企“最深情”地拥抱第三终端时,意味着一场新的战役已经打响。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0期, 百拇医药(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