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逸趣
编号:11205707
四十不惑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7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8.17
     (黑龙江)岳 力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对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很感兴趣。如今三十早已过去,四十虽还未到,但也应该考虑一下“不惑”是什么意思了.关于这句话,历来的解释多依从《论语集解》所引孔安国的话,说是“不疑惑”。但我的不解就在于:既然早已“立”了,还疑惑什么呢?

    朱熹《集注》说:“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

    我想这大概应该是“三十而立”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皇侃《义疏》说:“业成后已十年,故无所惑也。”

    如此则成了理所当然的了,其实不然,“四十不惑”还应该以为是说的两件事才对。“三十而立”是知道了有什么是该做的,“四十不惑”是知道了还有什么不该做的。皇侃说:“业成后已十年,”这正有可能有所惑,“立”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如今大约也走得顺了,连带产生许多别的效应,不免旁生枝杈;“不惑”是认准了既定的方向,不至于走上歧路。这个“不惑”,我想是不迷惑,不失掉自己的初衷,或者直截了当地讲就是不受诱惑的意思罢了。人活到四十岁,应该学会说“不”了。
, http://www.100md.com
    《论语·子罕》载:“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四十而不惑”就是这个“止,吾止也”,而当初的“三十而立”,则是“进,吾往也”。这样一个一反一正的意思,其实是体现在孔子整个人生自述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明人张岱《四书遇》解释得好:“志学,是种子也。下得真种子,根苗花果日新日生。”

    由此真正算是人生的开始。“志于学”是为自己提出一种可能性,“立”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现实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不惑”是对它们加以审慎的甄别并有所拒绝。以后的“五十而知天命”是对“三十而立”的肯定,“六十而耳顺”是对“四十而不惑”的确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正面地说,是“进”;“不逾矩”是反面地说,是“止”。《论语·子罕》载:“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是仁者勇者又是智者,仁者勇者就是知道该做什么而且去做,智者就是知道不该做什么而且真的不做。或许也可以这样说,仁者勇者面对的是一个“坏”的世界,而智者面对的是一个“好”的世界。生命可以摧毁在“坏”里,也可以溶解在“好”里。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问过一个问题:“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然后说:“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如而毫无意义。”

    在我有限的所知中,生命承受得起沉重而承受不起轻松,承受得起不遇而承受不起知遇,承受得起拒绝而承受不起需要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这个世界需要你了,四面八方伸过手来,你该握住哪一只呢。或许越是沉重得久了,终于到来的轻松就越值得警惕;越是“立”得不易就越难得“不惑”。我想“立”就是让生命能承受得起那个“重”,而“不惑”就是能承受得起那个“轻”罢。然而昆德拉说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此说来“不惑”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