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
编号:11166690
清宫用药讲究多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御药房越建越多

    清代的等级观念和宫廷礼仪十分讲究,在道光时期,太医院分科中去除了针灸科,就是认为针灸需要袒胸露背,有伤大雅。所以在宫廷内,治疗疾病运用按摩、针灸之类的手法是不允许的,因此清宫治病多用药物治疗,药材的需求量也就非常庞大。

    清宫中设有御药房、御药库及东、西药房。御药库向御药房及东、西药房提供药材,而御药房主要掌管宫中帝后及嫔妃治疗用药的,又称为内药房。御药房负责药品管理、修合煎药。御药房位于乾清宫之东的配殿内。御医出诊后开出处方,就要从内药房取药然后进行煎制。东、西药房是太医院在宫中的值房,东药房是御医值班的地方,西药房一般仅派吏目和医士作为备差。后来因为宫中人员太多,一个内药房很难满足需求,于是在寿康官、宁秀宫、寿安宫以及皇上出行的圆明园一亩园、颐和园及避暑山庄等处也设药房,并任命两名内务府大臣分别管理药房事务,对外仍统称“御药房”。同治时期,宫廷还设了寿药房,现在故宫里面还保存着“寿药房”匾和一些刻有寿药房字样的银质药具。这些工具主要用来煎药和配制膏、散、丸、丹的。寿药房由太监管理,另设大师傅一名,设置药生数名,负责煎药和制作药品。
, 百拇医药
    四个渠道进御药

    宫廷用药与民间不同,在规格上十分讲究。如根茎类的药地黄、白芍等要用枝条粗壮的,而肉桂则要用肉厚油足的,种子类的药材如砂仁、蔻仁则须用种仁饱满的,凡不符合规格的都不能在宫中使用,御药房还经常要用新鲜的植物来作为药引,如鲜姜、鲜藿香、鲜紫苏、鲜竹叶、鲜荷花、鲜银花等等,煎药时如果要用到,就需要现去采集。所以御药房里面各种药材都是名贵好药,很多实物今天还留存故宫中,如动物类的有麝香、猴宝、狮子宝、马宝、虾须、黄连蛇、穿山甲、虎骨、熊胆等,植物类有茯苓、母丁香、五加皮、槟榔、竹叶、藏红花、金佩兰等;矿物类有蟹化石、朱砂、紫牙石等。还有成药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七厘散、金黄散、狗皮膏药、延龄愈风丹等。一些散剂、丹剂、中成药都被保存在一些瓷瓶、瓷罐、瓷盒中,外边都帖有书写的药名签。

    御药库所需的药材取自太医院的生药库,这些药购进宫中后再加工成成药。当时药材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
, 百拇医药
    一是征收各省出产的药材。宫中对药材收购的品质要求很严,必须是原产地的地道上等药材。比如,大黄一定要西宁或者凉州出产的,白芷一定要杭州的,白芍要浙江的等等。为了确保药材的数量与质量,清廷也是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凡是出产药材的各省,每年必须按规定由药商给皇宫进送药材,并派驻专员在这些省区监督。像辽宁、吉林等地出产参,这些人参成为给清廷的专贡品,规定一般人不得随意私挖,需要经户部发给许可证才能入山采参,否则按违法论处。

    二是同仁堂专为御药房配制。由于同仁堂用料讲究,疗效卓著,深受皇宫的青睐。所以不仅供应内廷生药,其一些配方也被宫中采纳。雍正时期曾经钦定由同仁堂向御药房提供所需药材,同时还提供宫中所需各种中成药。规定同仁堂每三个月就要向宫内进药一次,不得有误。从此,同仁堂作为一个民间药方,打开了入宫的通道,一直向宫中进药并延续到清末。同仁堂每次进药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记载同仁堂药商张大镛两个月内进的御药就有117种,重二百一十六斤十二两八钱。《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当时也被收录宫中,其中有内科方、外科方、妇科方、儿科方、伤科方、喉科方、眼科方共102种,御药房中现存的多种中成药大都是同仁堂进献的。
, 百拇医药
    第三个来源是地方进贡的药材。凡逢年节、岁寿之日,各省督、抚大吏,就会向皇上进贡。如广东的橘红、西部的冬虫夏草等等,各地官吏为向朝廷谄媚,会想尽各种办法挖掘本地的名贵药材来向宫中进贡。

    另外就是外国馈赠或者从海外进口来的。当时清朝也是世界的强国,国外对中国文化非常崇拜,很多西洋人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把一些西药也作为贡品来讨好中国的皇帝,所以在御药房中至今还留有“美国头痛药膏”、“多尔门的那油”、“巴尔撒米油”、“西德鸾体油”、“西洋香饼”等西洋药品。

    各地送来的药材进宫后,御药房管理药库的官员要进行验收,之后存放在生药库。药材如果合格,验收官会签发单据,药商凭此单据才能到户部领取一定的供奉赏银。生药库存放的药材经过挑选后才能交给御药房,进行各种御药的加工。在御药房医药档案中,有关药材的采买、发放药品名称、配方等等,都记录得非常详细。(选自《历代宫廷御医档案揭秘》)., 百拇医药(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