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05387
足行万里书万卷 一生临证未曾闲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7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9.07
     出身名门 家学渊源

    肖珙是是我省第一位西医学习中医的教授,是我省西医学习中医的先行者。他于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其祖父肖端澍,为清光绪年间(一八八八年)科举人,曾先后任武昌、大冶两县知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肖珙从小就饱读四书五经,吟诗诵词。

    肖珙之所以能走上医学之路,并在中医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这与他的伯父肖龙友不无关系。肖龙友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有“北方肖龙友,南方陆渊雷”之说。在清末民初,西方医学大行其道,中医备受歧视,中医不但没有自己的医院,而且也没有资格进出医院,更不要说在外国人开设的医院服用中药。肖龙友却凭自己高超的医术,深受当时德国医院(现北京医院之前身)的德国医师狄博尔的青睐。狄博尔经常约请肖龙友到医院会诊。所会诊之病多是疑难重症,如大脑炎、黑热病,子宫瘸、糖尿病、噎嗝病等。肖龙友不畏艰难,悉心治疗,所会诊之病例常单以中药而愈。这样,肖龙友凭他高超的医术,博得了西医界的信任和尊重,开创了中医师进入西医院用中药治病的先例。1953年,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成立,肖龙友成为副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在肖珙的青年时期,正是西方医学大行其道之时,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肖珙在征得伯父同意后,于1938年进入了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学习,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等校学习西方医学。经过十年寒窗苦读,1948年,肖珙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教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内科。

    博学多闻 潜心医学

    在伯父的熏陶及影响下,肖珙对中医的认识一直比较端正。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学了西方医学而轻视中医,他对祖国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他扎实的古汉语基础,都为他以后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卫生部在上海举办了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肖珙欣然报名,参加学习,成为我国第一批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从此,肖珙真正迈进了中医这个浩瀚的领域,开始了他一生临证中医理论的实践。

    在上海的三年学习期间,肖珙被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所吸引,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中医理论。他不曾去逛过一次大上海,孜孜潜心于歧黄之术。上至《内》、《难》、《本经》、 《伤寒》、 《金匮》以及晋唐以后各家学说,下至明、清医家及近代医林著作,莫不博览精研,颇具心得。在这期间,他撰写了中医学论文12篇,在《中医杂志》、《新中医药》、《文汇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结业时获卫生部颁发的银质奖章和奖状。
, 百拇医药
    1959年,他在上海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结业后,积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除在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办西学中学习班、中西医结合病房,并组织几位同学,共同编写出版了《中医学浅说》一书。1962年,他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代表会议。

    自1965年起,他在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持内科工作期间,对中医院内科制度建立、病房管理、人才培养、抢救危重病人等方面工作,都做出了很好的贡献。后来,肖珙回到山东医学院中医系主持工作。

    肖珙从事中西医教学、医疗、科研40余年,擅长诊治中医内科杂病,运用自然辩证法和时间医学理论研究中医,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四诊客观化,尤其脉象图、舌苔免疫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造诣颇深。他注重积累资料,乐于思考,勤于笔耕,因而著述甚丰,充实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宝库,他在注重沟通中西医学和对外医学交流,在传播祖国医学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先后发表论著、译著、论文50余部(篇),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 百拇医药
    耳闻足践 临证不辍

    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因此,肖珙在教授学生时,也常常通过临床的实际病例使学生在理论上上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肖珙师古而不泥古,对古人理论进行大胆求证与补充。1978年,他开始脉象图的研究工作。据他的徒弟李鲁扬回忆,当时在寒冬冰雪后,肖珙亲自组织大家到室外实验,观察寒冷条件下对脉象的影响。他和大家一起,把手伸进寒冷的冰水中,然后立即测试脉像的变化情况。一次次试验下来,大家的手冻得又红又肿,不禁颇有微辞——《黄帝内经》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有必要多此一举吗?但是通过这些观察与研究,完全证实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寒冷对脉像的影响规律,这大大加深了大家对中医传统理论的认识与理解。肖珙据此撰写的脉象图分析文章,参加了全国中医基础会议,被评为山东省中医学会优秀论文。他领导的脉象研究1982年获山东医学院科研成果奖,他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1983年被评为优秀教师,被推选为济南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 百拇医药
    1983年,肖珙主持的“四诊”客观化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他们通过观察山东医学院一个班级的学生,一年四季的脉像变化,通过大量的脉象图资料客观地证实了人的脉像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这与祖国医学关于四季脉象变化的描述基本吻合。据此撰写的论文《正常人四季脉图1131幅分析》等文被评为山东中医学会1982~1986年优秀论文。他还指导研究生运用卫生统计方法,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医脉象,写出《常见中医脉象的计量诊断方法》。这两篇文章均被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届四诊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评价颇高。他在脉象客观化研究方面又有新的突破,运用脉象仪与多普勒超声血流仪研究冠心病脉象的文章,被选为1987年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会议大会发言。在四诊研究中,他一面抓客观化实践,力求手段先进;一面抓古籍整理,以期掌握资料较全,理解更深刻。他主持点校的《形色外诊简摩》一书,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点校该书的最新优秀版本。1987年,他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四诊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舌诊研究上,肖珙从新的角度研究了舌苔的形成,其研究结果《舌苔与口腔免疫关系的初步观察》等论文于1985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完善了中医对舌诊的理论。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医理论方面,他重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先后写出了《祖国医学中的几个自然辩证法问题--与控制论比较》,《气化阴阳说的辩证思想》,以及《祖国医学辩证中的分析与综合》等文。他还在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记载的启发下,重新研究了《内经》、《难经》原文,得出证据,写出《、中十二经脉与十一经脉学说的并存》一文,颇有独到见解,被评为山东省中医学会优秀论文。

    生与死的问题一直是医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肖珙对此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他用时间医学方法研究了中医理论中生与死的时间问题。如《时间医学病死时间的研究》一文,就以山东医学院附院几十年住院心肺病死亡病人的病死时间,从时间医学角度作了分析,并与中医理论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方法颇为新颖。

    他主持参加的中药卫生纸治疗妇科病的研究,1985年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二等奖,获198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西贯通 弘扬中医
, 百拇医药
    肖珙一直认为中医、西医二者皆是科学,他认为西医有西医之科学体系,中医有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不能简单地互相否定,而应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他既反对中西医互相攻讦,亦反对中医妄自菲薄。

    作为我省第一位西医学习中医的教授,我省西医学习中医的先行者,多年来,他一直特别注重沟通中西医学和对外医学交流,重视加强中西医学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在传播祖国医学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他不仅古汉语功底扎实,他的英语水平也同样非常娴熟,他能直接看英文原著,并用英语为加拿大,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国专家、进修生讲解中医;他不顾炎夏酷暑,日以继夜地编写了中药与成方10万字的英文教材,他主译英文著作《针刺戒烟》和《中国针灸、中药治疗疑难病症》,并作为英文副主编完成了系列丛书《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巨著。他所参译的《针灸解剖图谱》(第二版)获得了省教委译著一等奖。他于1985年应邀赴加拿大蒙特利尔讲学,1993年——1996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讲学,他教授了众多的外国中医学生,并在海外为众多患者把脉就诊,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
, http://www.100md.com
    治学严谨 以德统才

    肖珙治学严谨,有良好的学风。他常以爱因斯坦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来鞭策要求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攀登。

    李鲁扬,1979年山东中医学院毕业后,师承肖珙学习中医。据她介绍,老师肖珙博学多闻,治学非常严谨。他在山东医科大学给学生上课时,要求学生对中医的经典掌握透彻,有时候他的认真让学生难以接受。在课堂上,有时候他能为学生读错的一个字而较真,并引申出一通大道理来。

    让李鲁扬记忆犹深的是,有一次,要整理老中医病案,她来到山东省中医医院去查找当时肖珙老师诊病的病例,偌大的病例库,要找出那些已过去多年的病案,谈何容易?当时她也想学习他人的做法,简单地将老师的病例归纳一下就可以了,可是肖珙坚持要她去把当时的病例找出来,将当时患者看病的情况弄清楚,比如,患者在用中医治疗之前,曾接受过什么治疗,用过什么药物,他坚持认为,只有排除了这些因素,才能证明是中医药起的作用,也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 百拇医药
    还有一次,当时身为主治医师的李鲁扬在给一个病号量血压时,由于病号穿得衣服太多,又是大冬天,量血压的袖带绑得较低。这时被老师肖珙看到了,他当即就指出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并教育她一定要对病人负责,要严谨,当着病人的面就这样严厉地批评她,这让已经从医多年的李鲁扬感觉下不来台。

    李鲁扬说,虽然当时对老师的这些做法,非常不理解,但现在回忆起来,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反映出老师肖珙严谨的工作作风,他也言传身教影响了自己,现在她对待病人,也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在临床中,肖珙精于脉诊,颇有造诣,但仍然坚持望、闻,问、切的程序,并特别注意问诊及切诊。他还经常结合所掌握的西医知识,对患者进行查体,在工作中将中西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一次,一位35岁的女性经医院内科诊断患有胃炎,由于患者不愿意吃西药前来看中医。肖珙并没有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检查过了,就直接给病人开药,他还是按照望问闻切的程序,对病人进行了详细的问诊,这一问了解到,患者月经不规律,经过认真的查体,诊断为意外怀孕而非胃炎。
, 百拇医药
    还有一位患者由于心衰引起了肠道瘀血,却一直被当成胃炎进行治疗,效果不佳。肖珙接诊后,通过严谨的辩证及查体发现,患者胃不舒服的原因是心衰引起的,于是给患者开了“地高辛”,几块钱就解决了大问题。

    肖珙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有良好的医德。他经常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也”教育学生,要求自己。他受《千金方》大医精诚精神影响,做到诊病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他医疗态度认真严肃,诊断准确,疗效高。他经常对儿媳妇于卫莎讲,作为医生,既要有医德,还要对病人热情细致。医者的热情可以帮助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由于肖珙从事的是内科血管病方面的诊治,接触的大多为中老年人,他常说不能再在自己手里为病人增加痛苦。

    肖珙还经常深入基层,他先后到齐河、东平、博山等地进行巡回医疗、办学。在巡回医疗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亲自给群众诊治病症和领导抢救“流脑”病人,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 百拇医药
    心无旁鹜 超凡脱俗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说肖珙是书呆子,据肖珙的大儿媳妇,现在济南市儿童医院工作的于卫莎说,她自从嫁到肖家以后,就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她说公公在许多人眼中简直就是一个生活的低能儿,对工作以外的事情他常常听不懂,为此引出许多笑话。

    有一次,区里一位领导的司机到他家里拜访,他将人家接进屋里坐下后,想和人家聊几句天,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憋了半天,他终于找到了话题,他问:小刘,你的衣服是买的?

    小刘:发的。

    他又问:你对象在哪上班?

    小刘:塑料厂。

    他似有所悟地说:哦,你的衣服是塑料的。

    于卫莎说,类似这样在外人看来啼笑皆非的事情经常出现在他们家中。有一次,一外国客人来拜访,他穿着一大一小两只拖鞋出来招待客人。客人看到他这模样,还以为自己太唐突,连说“sorry(对不起)”。在生活中,公公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给人的感觉是不修边幅,甚至有些邋遢,他穿的衣服,不经提醒,从不知道脱下来换洗……可是一谈到他喜欢的医学,他就会滔滔不绝,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事业上。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 百拇医药
    她说,公公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他除了医学及治病救人,其他事情很难引起他的兴趣,所以才会引出这诸多的笑话。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公公是非常和蔼的,他脸上常常充满着微笑,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于卫莎在医院儿科工作,她下班回家后,肖珙在看书笔耕之余,经常会和她聊一些有关医学的话题。他们经常聊的是有关小儿健康的话题。他常常说,孩子的疾病,大多是和吃的有关,是由于营养搭配不合理导致的。因而他在家中从不主张过于膏梁厚味。在小儿用药上,他不主张随便用激素类药物,更不主张滥用抗生素,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医生一定要积德行善。

    于卫莎说,公公也经常在家中接待一些病人。对于来家里求治的病人,不论贫富,他都一视同仁,热情,认真仔细。在公公的影响下,于卫莎明白了做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工作中,她认真细心,想病人之所想,由于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患儿家长的一直好评,在去年被医院评为星级护士。
, 百拇医药
    肖珙非常关心孙子的健康成长,他注重启发孩子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他经常和孙子肖鑫在玩中学习,在娱乐中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他经常会出一些题,让孙子列出式子,他说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思维分析能力。有时候他还陪着孙子下棋,打乒乓球,以锻炼孙子的灵活反应能力。

    于卫莎说,从公公身上,她明白了做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公公对她一生的影响,让她受用无穷。

    乘鹤西去 激励后人

    1998年10月15日,肖珙因病医治无效,走完了他77年的人生之路。他将自己一生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他丰富和完善了祖国医学,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他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厚谦逊、平易近人,兢兢业业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奋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