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5209
我们从里面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11期(总第2366期 2006.09.25)
     就像你只有自己生病到医院里遭遇冷漠,才热情地参与到有关失控病人冲进医院刺杀医生的讨论一样,也只有你自己做过医生或是亲人做过护士,才能沉重地探讨医护人员的风险、收入、疲劳,以及媒体上那些醒目标题的不公平。你需要参与进来,你才能看得更清楚。

    一位朋友出差到东南一座城市,在与热情的出租车司机交谈结束下车的一刻,司机说了一句话:“要早知道你是做药的,我不会载你。”这让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时下的热点在延续我的担心,成都一家医院的护士长流泪告别一线工作,当她的服务对象拿着摄像机、录音笔对准她,她感到了耻辱。

    所有问题的核心依然集中在市场杠杆——价格,老百姓能否看得起病,能否用得起药。同一个事实可以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判断,售价100元的药品出厂价10元并不稀奇,大众理所当然地把总账算到企业头上,不管那90元流到了哪里,而制药企业同样理所当然地委屈,他们自己始终没有赚到什么钱。

    从药价问题到药品不良反应问题,制药业一直背负着不光彩的名声。这个本身有着天然优势制造企业公民的产业鲜有成为商业世界里被人传颂的楷模。一粒药丸拯救一万个人也无法让药企老总们骄傲,紧随而来的可能是新发现的副反应,停止、回收、诉讼、赔偿。

    公平吗?一位患者与一个制药企业,舆论无可厚非地会倒向前面的弱者。在药品交易中,大众期待企业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不能赚黑心钱,要把人的生命放在最前面,医药业不能像别的如家电行业般纯粹市场化;在药物出现问题之后,人们很自然地抬高要求,药物质量一定万无一失,巨额赔偿合理无疑。人们讨厌“黄金有价,药无价”,但乐意谈“黄金有价,生命无价”。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他们是对的,至少制药业的代表老默克就非常赞同这些说法。

    这组专题并非是要给制药企业树碑立传,基本的出发点是消除一种敌意,患者与生产药物的人始终应该平静地坐在一起,这也许有点天真,但我们愿意尝试。特别是我们发现确实有不少误导广泛流传之时,我们感到了一份专业媒体所应有的澄清事实的责任。

    制药企业的主流是生产安全、有效的药物,大量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与药品本身相关,合理临床使用极为关键。此外,这个行业的利润远不及地产、能源,也没有排进行业投资活跃的前列,业外资本的进入一点不丰富。尤其是以仿制为主的大量国内企业利润更微。携专利药大把赚钱的外企则面临研发的力不从心。

    我们不愿意单纯地谈论制药业,我们期待有完备的国家药物政策,有更符合民意的医疗体制。只有政府对医疗投入的增加而不是减少,只有医院建设不把赞助留给生产药物的企业,只有招标不再变成企业的二次公关而新增成本,只有各方一起来承担国民健康,微笑才能得以舒展。

    我们从里面看,通达从自知开始!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11期, 百拇医药(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