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63210
医改岂能“照猫画虎”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15期(总第2370期 2006.10.09)
     据媒体报道,9月20日,卫生部起草了一份“英国模式”的医改方案:基层小病治疗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障,以家庭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重大疾病则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随之,又爆出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均对此方案提出异议,因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属意“德国模式”。之后,又有医改小组成员详解新方案,称新模式为“英德美混合物”。没多久,风向又转了,卫生部干脆挑明:医改不会效仿别国模式,目前无详细方案。

    政府相关部门的难处和苦心很易理解。因为对于总体上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却要背负13亿人口重托的中国来说,医改决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求解的问题。而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较好实现兼顾公平与效率,并且覆盖到所有老百姓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说,至今都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典型。

    其实不管是“英国模式”还是“德美模式”,这些国家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架构均可看作是一种“高税收、高福利”的形式——在名目繁多、数额惊人的税收基础上,对社会医疗卫生费用实行预算约束。而这样的制度,即使在行使高效的市场经济管理手段的这些发达国家,还是会在效率和公平上不能令民众完全满意,甚至近年也表现出医疗资源的相对紧缺、低收入人群看病难问题、医疗保险支出激增导致巨额亏空,政府财政负担也因此成了一大难题。
, http://www.100md.com
    反观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医改可以研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但决不能简单套用、“照猫画虎”。

    医改是一个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命题,决不是一个国家在某一个历史时间点上发生的社会突变。它应该伴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自然产生。在资源紧缺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何尝不是在尽力争取用最小的成本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健康与生存的权利需求。只要能够解决所有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所谓模式也不过是拿来唬人的噱头。

    医改在中国已经争论了多年,争来争去的焦点实际上还是在争谁来出钱、谁来管钱。当中谁来出钱更关键。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恐怕也是国家财政一下子还拿不出这么一笔庞大的费用来支撑13亿人的免费基本医疗。

    怎么办?等经济发展到凑够这笔钱再来谈医改显然不是好点子。我们惟有一边集中精力迅速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一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丰富医疗卫生资源;同时还要节约用于医疗消费的每一个铜板,避免让那些只会大手大脚花钱的行政官僚、大肆挥霍浪费的公费医疗蛀虫和贪得无厌敛财的不法商人染指这个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危的钱袋子。
, 百拇医药
    医改不是一场游戏,也不应奢望可以短时间就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主政者尽心尽力、不空喊口号耍花枪,相信会有“人人享有健康”的日子到来,敦厚晦忍的中国百姓等得起。

    各方争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现在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如果按照卫生部的医改新方案,那么现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里用来管小病的这笔钱,又该如何处置?……

    将来国家用于提供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免费医疗的这2000个亿,无疑就要全部交由卫生部来操作。对于这种集免费医疗的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做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持保留意见。

    财政部:

    按卫生部医改课题组测算,2000亿只管小病,可是相应的医疗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养等等,这些难道不要钱吗?如果把这些也算进去,2000亿够吗?如果不够,那到底需要多少钱?医改新方案如果不能准确测算国家整体的财政投入,财政部门就无法作出合理的财政预算。

    卫生部:

    社会医保(德国模式)现在在中国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比如中国还缺乏正式的劳动制度,存在大量的分散的劳动关系。按照“德国模式”需要单独设立医保机构,这将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

    我们现在的第三方独立的中介、非政府机构发育也不够成熟,社会医保模式会导致出现新的政府性的医保机构。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15期, http://www.100md.com(刘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