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1252028
中医科普创作的文化定位、基础和语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18期
     中医科普,是中医学文库的重要构成,在中医学的传承进步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提高,中医科普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辉煌,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越来越高的评价。

    中医科普创作的文化定位

    我国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它既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也是传承历史的载体。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服务,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毫无疑问,中医科普作品的本身属于文化范畴,来源于生活和民众,又服务于生活和民众,是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知识的混血儿,是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和升华的产物。没有灿烂的中国文化、没有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就没有中医科普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中医科普创作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民创造的,科学也是人民创造的。因此,中医科普文化的基础注定是属于人民的创造,是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积淀和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普作品是俗的,是用老百姓的粮食为老百姓做的饮食。至于这种饮食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是否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与作为饮食的加工者——科普作者的文化素质、表达能力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关于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密切关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得非常深刻。他指出:“人民生活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唐代有一首“二月春醴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的民歌,白居易吸取了民歌的精华,写出了《问刘十九》的新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他向民歌学习的具体体现,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把原作的意境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取材于民,又回到民众中间,所以白居易的诗成为最受人民的诗歌之一种。现代也有与民众距离接近、受到民众普遍欢迎的好作品,洪昭光的《健康快车》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抓住了老百姓的基本需要,说出了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难题。科普作品是经过筛选和改造了的俗文化,是科学化了的经验的升华,自然与原始的民间说法有质的区别。
, 百拇医药
    当前一些科普作品谈的雅知识太多,高深莫测,老百姓从思想上理解不了、从行动上操作不了、从条件上实现不了,他们自然是远而敬之了。所以,中医科普文化的基础就是要了解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写出他们看得懂、用得上、买得值的好书来。

    中医科普创作的文化语言

    科普创作是地地道道的文化工程,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对我们的一些医学科普作品提出“缺乏文化味”的批评,其实问题就在我们的创作手法和语言运用上。

    一些科普作品是教科书的翻版,讲的都是专业的名词术语。如此,就是很好的知识,普通老百姓也不买帐。阳春白雪固然高贵,高级科普作品也固然需要,但社会需求量最大的老百姓,最需要的当然还是他们直接能用得上的手册性知识(一翻能找到,一看就清楚,一学就能用),所以还是下里巴人化些好。

    一些科普作品因为老面孔,也影响到它的效果。春季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衣被要春捂、要开窗通风、要常到野外踏青、要多食含热量高的食物;夏季要防晒,要预防中暑,要正确使用电扇、空调,要合理安排外出时间,要谨防冷食所伤;秋季要预防肠炎、痢疾,穿戴要提倡秋冻,要防燥,要增加户外运动,要多食水果;冬季要预防感冒、咳嗽,要学会穿靴戴帽,要注意保暖,要进食补品等,这都是年年可见到的科普作品中流行的“四季歌”。这些针对不同季节表现出的不同气候特点提出不同保健措施的健康忠告是不是不要说、也不能说?当然不是。这些与民众休戚相关的知识,需要年年讲、经常讲,问题的要害是怎么讲。其实,最基本、最管用的法宝就是问道于文化了。说穿了,能够给我们智慧的,能够让我们出新招的,就是要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作者要选择好所表达主题的切入点、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化,给厌烦了的读者换换胃口,轻松地把读者诱入到你编织的网络中去。

    一些科普作品既缺乏文采,又缺少个性特色,让人读不出劲头来,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科普作者一定要在语言文化上下点功夫,从文章的立意到布局,从题目的构思到命名,从细节的描写到深化,从用词的选择到润色,都要有文化的理念、文化的思考、文化的深度、文化的品位。

    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说过:“让语言自己说话,我紧随其后。”按我的理解,其意思是说,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其独具的表现手法,而不是作者的做作。科普作品也不例外,它同样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需要我们的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去掌握、去创造、去应用。, 百拇医药(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