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256032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年第9期
精神疾病,1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原则,2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主要措施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社区精神卫生,不少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来推动对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服务。近10多年来,我国遵循尽可能使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康复的原则,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推行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工作,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收到了明显效果。

    我国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十分有限,精神病人不可能都获得住院治疗,他们绝大多数长期生活在社区,尤其需要社区医生为他们就地提供有效的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工作,不仅关系到精神病人病情的康复,同时也与社会稳定和社会文明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精神疾病康复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1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原则

    精神疾病的构成主体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和老年痴呆患者,其中大多数治疗效果欠佳,未治率很高,预后不理想。

    就精神疾病康复而言,可分为社区防治康复和医院康复,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精神疾病康复也像其他疾病和残疾一样,康复服务工作的重点正逐渐地从医院康复(hospital based rehabilitation,HBR)向社区防治康复(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转移。

    20世纪50年代末,Barton和Golfman描述了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征”认为长期住院会导致病人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绝,加重精神衰退,进而丧失劳动能力成为精神残疾。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在急性期症状控制后,只有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才能够继续提高疗效,使其逐渐适应正常生活,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WHO提出:“以院所为基础的康复不可能满足绝大多数病残者的需要,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能给至今尚未得到帮助的病残者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疾病发生的影响受到重视,以及精神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精神疾病的疗效明显提高,为病人重返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精神疾病的康复需要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综性的措施,才能取得效果。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强调以下原则:(1)专业技术人员、全科医生、精防医生、患者、患者的亲友与家属共同参与,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全方位支持;(2)多种治疗康复措施的综合应用;(3)不脱离社会环境和坚持“平等、公正、团结、尊严”的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0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