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6年第29期
编号:11319656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http://www.100md.com 唐 宇, 马洪升
上段食管;异位胃黏膜,唐宇,马洪升,通讯作者:,摘要,关键词:,0,引言,1发病情况,2临床表现,3预后及转归,4,参考文献
第1页

    参见附件(694KB,3页)。

     唐宇, 马洪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通讯作者:
马洪升,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tangyuchinatown@163.com

    收稿日期: 2006-06-20 接受日期: 2006-08-10

    摘要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 HGMUE)是胚胎发育时期鳞状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状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残余病变. 发病率0.1%-10%, 患者多无临床症状, 但也可以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或疼痛、咽部不适等症状, 可导致溃疡、穿孔、瘘管、狭窄等并发症. 诊断依赖内镜和活检. 处理包括随访、对症、内镜下黏膜切除、局段食管切除等. 我们就该病变相关研究资料作一全面综述.

    关键词: 上段食管; 异位胃黏膜

    唐宇, 马洪升.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29):2865-2867

    0 引言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 HGMUE)是一种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 是指食管上段存在有胃黏膜. 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提高, 其发现率逐渐增加. 由于有不少报道证实其有癌变的趋势, 使广大学者对其倍加重视. 我们就HGMU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全面综述.

    1 发病情况

    Schmidt于1805年首次报道该病, 儿童尸检发现率达4.5%. HGMUE的发病率国外报道从5%到10%不等[1], 国内多在0.1%-1%之间, 可能因为国内实际发病率低, 或是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和警惕性不够所致. 据Maconi et al[2]报道, 若医师镜检时特别注意, 检出率为2.27%, 不注意时则为0.3%. 其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HGMUE是胚胎发育时期鳞状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状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残余病变. 食管是从内胚叶的前肠发生的, 发生初期被覆腺上皮, 以后逐渐被柱状上皮置换, 出生5 mo左右被鳞状上皮替换, 这种置换是从食管中部开始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进行, 该替换过程可以因某种原因而中途停止, 食管上段因置换不完全而残留的柱状上皮被称为异位性胃黏膜, 食管下段残留的柱状上皮被称为先天性Barrett食管上皮. Feurle et al[3]用免疫组化检测比较HGMUE和Barrett食管上皮, 显示两者都含有分泌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血清素抗体和胰多肽的细胞, HGMUE还含有胃泌素细胞, Barrett上皮则还含有神经紧张素细胞, 提示可能在两者的鉴别中发挥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 HGMUE的形成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创伤、反流、感染等因素损伤了原有的鳞状上皮, 异位胃黏膜继发性增生以修复损伤, 从而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内的先天性异常. Chatelain et al[4]报道1例HGMUE腺癌, 肿瘤表面和周围的HGMUE都测出具有和Barrett食管相同的免疫组化标志即CK7/CK20阳性, 并推断HGMUE腺癌和Barrett食管有相同的病理机制, 都与胃食管反流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9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