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62737
别让社区充当开药机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21期(总第2376期 2006.10.23)
     据报道,北京东城区社区医疗服务改革3个多月来,首批试点的17个社区站点共接诊3万余人,对持卡居民优惠超过8000人次,免除挂号费和诊疗费约2.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药品零售价平均比医院降低了19%,平均单张处方金额为79.56元,相比改革前下降了49.91%,让当地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然而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目前这一医疗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据调查,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患者是为了取药而来,真正看病的人却很少;一些原本是专科医生的大夫,因不能熟练运用全科知识诊治病人而遭到就诊患者质疑;更有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索性劝患者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只充当“开药”的角色。

    事实上,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遭遇的这一尴尬并非独有现象。在某些地区,社区中心甚至成为公费医疗的“取药窗口”,以致于一些社区中心不得不贴出安民告示,限制居民开药的金额。

    受“去大医院看病,进社区开药”的误导以及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加之部分社区医生水平确实有限,使得不少社区中心正面临沦落为居民的“平价药房”。对此,有关部门“希望在双向转诊模式趋向规范化后,使这种暂时的现象逐渐得到改观”,还“希望能通过物美价廉的药吸引患者,让他们逐渐熟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笔者以为,一厢情愿的“希望”,恐怕难以使社区中心摆脱滑向“平价药房”的困境。如果不在制度建设、设施建设、人才建设上用心做文章,“前途光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然只是跛足的“平价药房”。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43期, 百拇医药(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