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62577
病房里的“马拉松”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23期(总第2378期 2006.10.27)
     【作者感言】

    生命里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时刻。我们也许听过、看过,但是却忘了把那些真正在我们的心灵之弦上留下一丝共鸣的故事记录下来。其实,感动有时候就发生在转身的那一刻。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经过职业的训练后已变得冷酷而坚不可摧。事实上,每一次看到患者受着病痛的折磨,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时,身为医者,我们的内心也有震撼。我相信现在写下的点点滴滴,很多同行也可能在工作中遭遇到,并且也曾经有过相似的感悟和触动。

    我们科病房的布局呈“凹”字型。靠着电梯和安全楼道进口处的是护士台,而病员家属接待室和护士值班室都紧临护士台,属于“凹”字型的内圈。50张床位排列于11个大小不等的病室,加上医生值班室与办公室,15间房间围绕着护士台,处在“凹”字大外圈中。这里每一条走廊约有20米,绕成了“凹”字的外圈。也就是如此普通的走道,每一处都记录着我们工作的足迹。若将其比喻为一条跑道,那就是我们和病人们一起在与生命的“马拉松”赛跑吧(曾经把这个比喻放到网上,有同行跟帖,笑称对病房“马拉松”的说法表示“严重同意”)。
, 百拇医药
    除了正常日班,值班时的情况会更紧张。一个人的夜班,就是1∶50的生命守护。交接班,夜查房,接收急诊病人,处理病房患者的各种突发情况,还要联系上级总住院医师或者其他科室的值班专科医师(谓之“2 call”),同时必须完善有关的病程记录和病史撰写工作,在紧急时刻的确会有分身乏术之感。

    今晚又是一个紧张而忙碌的夜晚,一位心肌梗塞的婆婆于深夜12点抢救;一位老肺气肿病人的心电图上竟出现了室速;那个患肺炎的男孩在傍晚伊始报告有高热不退;午夜时分一号病房里的老汉又突发腹痛;怀疑呼吸衰竭发展至肺性脑病的34床患者,在吊完当天最后一瓶呼吸兴奋剂后,突然恍惚起床要拽掉心电监护仪……不断呼叫的铃声,一轮接着一轮,以至于值班护士后来甚至着急地喊起我的名字来(尽管我认为她的这种行为实际上非常糟糕)。

    抢救无效的婆婆家属围着病床恸哭不已,我虽感尽力却仍然有些难过;持续高热的男孩血白细胞值很低,迫使我不得不放弃应用强效退热剂,而孩子母亲心疼的泪水还在眼眶里打转,看着她使我想起自己儿时发烧时母亲焦急万分的神情;依据心脏科的意见,我给那位室速患者做了酶谱变化的跟踪及密切的监护;一号病房老汉的腹痛渐渐向右下腹转移,却仍然不是固定位置,保守的解痉效果不好,脸上直冒冷汗,我已高度怀疑为阑尾炎;肺性脑病的患者在用药后渐渐稳定,却还是让我心有余悸……
, 百拇医药
    凌晨3点了,跑过了今晚半程的“马拉松”,问题也解决了一半,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

    躺在床上,这是我从早上8点到现在第一次脑袋与枕头的接触。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但还是忐忑不安地想高热的男孩能否依靠物理降温暂时缓解,因为从胸片上看这只是起病时的正常反应而已;反复比较腹痛的老汉到底是肠梗阻还是阑尾炎,是否要把他推到急诊间拍立位片,虽诉有6小时前通便剂用后即刻有了排便,但都是非常少的一点点,而肠鸣音的听诊又不明确,与梗阻位置有关吗?对症解痉为何无效?……我又尝到了焦虑之下失眠的苦楚,虽然这也不是第一次“不安分”的夜班了。

    已接近4点,化验结果都出来了,边做记录,边想着如何处理眼前的状况。来回走动在病房、护士台和值班室之间,在“凹”字型“跑道”上履行着我的“马拉松”使命。高热的男孩顶着冰袋睡了,物理降温终于显示效果。回call的外科医生刚下急诊手术台,匆匆赶来,同意我的诊断并转走了腹痛的老汉。我终于长舒一口气,回头看着几台监护仪上尚属安全范围的指标,以及天边渐渐泛起的红晕,才突然觉得有点累了。

    写着交班记录,回忆整个夜晚的大小事务,像是在完成马拉松最后的冲刺阶段。一贯地,没有掌声和奖杯,要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位跑者了。感谢今晚和我一起跑完这程马拉松的病人们,我们应该为自己喝彩,不是吗?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40期, 百拇医药(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