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63484
橘井波含丹青色 杏林风送墨花香——中医书画家胡春福访谈录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6期
     中医药和中国书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历代精医擅画的医家和工画识医的文人代不乏人,但是当今在中医和书画传承汇通上有所心得,并用书画展示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杏林墨客却难得一人!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医书画界名人胡春福先生,以使读者有所了解和启发。

    记者:你曾从事中医临床和医院管理十多年,为何转入书画美术创作?

    胡:主要是通过中医临床和管理体会到,不管参医悟道还是寻诊问药,要选择中医药必定对其文化认同,而且中医院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单位,所以要让全社会了解、参与、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院必须营造文化环境,通过视觉信息和环境熏陶使人们选择中医、养成习惯、坚定信念!而且中医药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其健康知识、至理名言、经典故事也不能停留在行业内的文字故纸堆中,应该公开展示、形象传播,这也是宣传中医药方便、有效、长远的举措。但是由于画者不精医、医者不专画,营造文化环境缺少系统反映中医药文化和贴近史实及具有行业特色的美术作品,所以结合本人长期爱好书画美术,并得老师指教,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再说从医史文献整理上看这也是一项需要完善和继承创新的工作;何况中医和书画在“道”和“术”上意理相通、一脉相承!所以作为一个中医药学的捍卫者,与其说我从科技角度放弃医术,不如说是从文化道义上弘扬国医,这也是我在认识传统文化特点后,舍“小我临床”顾“大中医文化”的本意!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你的作品图文并茂、古色古韵,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请谈谈创作体会?

    胡:我的创作原则是尊古征今、推陈出新!取中医药文化精华,示书画真善美传统。

    本着仁术传妙手、厚德载圣贤事实,在内容上以贯穿中国医学史的著名学家为主轴,着力于生平造像、典故成就和经文诗词、养生保健、中药挂图,以及与儒佛道等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画创作;在形式上汲取历史文化知识,取传统艺术之长,表现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为了保持作品的史料价值、学术内涵、艺术品位,我除查阅有关史料外,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古旧书市、文化街和老牌诊所药店以及敦煌、云岗石窟、寺庙等景点,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创作灵感,并广泛征求书画老师和中医同仁的意见。

    记者:你的系列作品被国内外广大同行认同传播,有什么具体作用和现实意义?

    胡:能被广泛传播是因为大家有共识。首先书画形象直观,记忆深刻,其次中医药学的人文思想、思维方式、诊疗方法和我国传统生活习俗、养生经验、防病知识、自我疗法等密切相关。所以用书画美化环境、展示中医药知识:一能为病人构建信赖中医药学的心理和情绪环境;二能使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中医药了解、兴趣,触动择医;三能促进中医药人员探索欲望;四能定向员工的职业意识和价值观。从而有助于熔铸思想、凝炼精神,推动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它的意义在于:阐扬祖国医药,增强民族自信,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展示名医风范,宣传诊疗优势,树立忠诚事业的学术风尚;传承大师医德,提倡人文关怀,牢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明训;普及防治知识,突出文化特色,坚持中医院发展方向等。
, 百拇医药
    记者:你对中医和书画实践有着一定体会,请从文化同源的角度谈谈中医药继承创新。

    胡:众所周知,中国书画和医药学是我们祖先几千年实践中智慧、知识和技术的结晶,拥有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实践性很强,而且发展命运相似!所以继承是首务,没有继承就不能服务社会,也就没有提高水平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创新发扬就要注意:一是必须认清它是民族传统文化属性的智慧技术。不能拿外国或现代科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就像不能拿西方的焦点透视、写实画理技法来比照散点透视、点线水墨、情趣意境结合的国画,否则《清明上河图》等国宝都成了错漏百出的草图。二是必须遵循传统文化特点和发展规律。如用西医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提炼中医药千年实践成果,只能是充实了西医或丰富了现代医学,就像拿油彩、电脑喷绘等在画布上去实现水墨意境,其艺术效果再好也替代不了用中国笔墨宣纸创作和胸有成竹、匠心独运过程的国画!三是崇尚中医、鉴赏书画都需要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培养具有国学基础的继承人时不待我!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性急需加强!近代以来中医药和中国书画的兴衰都是与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文化认同息息相关!
, http://www.100md.com
    作为杏林中人,救死扶伤告诉我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灵魂是学术,而学术基础是临床,临床重心是疗效!疗效关键是实践经验;作为艺苑后学,染指丹青,两者的感同身受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催人奋进!我们没有理由对几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黄金”指点怀疑!应该自尊自信,在全面理解和掌握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去探索研究!使之成为一门既能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又能弥补现代医学不足;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能吸引全球目光的一门学术。

    (本报记者 陆静)

    胡春福简介

    胡春福,安徽黄山市人,先后就读于安徽中医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医临床十余年,医院管理多年,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书画美术创作和医院文化探讨,曾受教于韩美林、启功等国内著名书画家。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美术总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艺术部主任,全国卫生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 百拇医药
    其创作的系列中医药文化书画得到了业内人士充分肯定,先后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北京、南京、深圳、港台、二军大等中医药院校、中医院和美英日韩等国内外两百多家中医药机构和个人购藏。2005年设计的“安徽新安医学文化馆”得到教育部等相关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其作品取中医药文化精华,示艺术真善美传统。书法隶宗秦汉、楷法晋唐;画风淳朴凝重、意与古会;美术设计特色突出、古韵盎然。评者称其作品既有艺术品位,又具学术风尚,富有书卷之气。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中国美术家协会“跨世纪全国卫生美术精品展”银奖;全国“抗非典”美术作品比赛金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工书画比赛一等奖。先后在99世界养生大会、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香港国际中医药发展论坛等展示,深受国内外同仁的青睐。

    通过多年探索,胡春福结合中医药学识和美术特长,在书画内容体裁、艺术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文化环境和实用美术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百拇医药
    依据史实创作

    确定画像规范——简谈历代医药人物画像创作原则


    胡春福

    在中医药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宣传中医药文化愈显重要,而作为展示其文脉的人物画像不仅同文字史料一样寓褒贬、别善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而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感召力,是展示中医药发展史的重点符号和创作相关作品的基础。但是由于历代医药学家的相貌资料有限,加上区域差异,审美定位不同等原因,各地展示和图书教材的医家画像各有千秋、形象悬殊,或张冠李戴,或多人一面,混淆了视觉记忆。所以为了体现画像的历史性、真实性、学术性、艺术性和严谨性,在创作中必须遵循中国历史文化,以中医药发展事实为依据,确定医药人物画像规范。

    一、去伪存真,依据中医药文化史实
, http://www.100md.com
    以中医药发展史为依据,广泛搜集历代医药人物生平资料、传记图像,既查正史真传,又阅野史民传,尽量做到全面了解;并熟悉历史图像和各朝代冠发、服饰、器物、建筑等特点;而且注意观察我国各区域、民族人物长相特点和作为医家的容貌举止、神态气质,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不至于出现脱离史料、朝代、区域和行业的画像。

    二、尊道重术,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

    中医药学的人物、著作、事件、学术传承等存在着有机联系,在理论技术发展中都打下了历史印记,所以在绘制医家从学、著书、行医、采药和诊疗情景、医药图文等方面必须反映行业风貌,符合医道医术。在相貌上表现医药学家仁爱、睿智、敬业的神采,把握帝王、御医、儒医、草医等气质,以区别官宦布衣、文人墨客。

    三、广征博采,展示传统艺术真善美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与我国有关的传统文化互相渗透。要反映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必须尊古征今,以宣纸笔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汲取传统绘画营养,注重图文并茂、合韵传神、姿态各异、服饰有别、古色古韵,并结合对联、扇面、书简、眉披和各种书体及笔墨技巧来丰富画作,提高观赏性、艺术性!

    四、兼收并蓄,确定中医药画像规范

    尽管文化艺术不是文物考古,也是仁者见仁,而且人物画像也有年龄、穿着、姿态变化等不同,但是为使中医药人物画像展示能够达到视觉系统化、具体个性化,所以除保留广为流传和记载的医家相貌外,应该兼收并蓄,集众家之善美,确定其基本规范和相对标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