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 研究进展
编号:11276118
糖尿病诊断、治疗思维策略
糖尿病基础思维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5日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生学表明,胰腺内分泌组织来自消化道。整个胰腺系从两种胚芽发育而成:一部分来自十二指肠背侧肠壁,一部分来自肝息室。胰腺的外分泌部分(腺泡)和内分泌组织(胰岛)均由管壁的细胞索发育而成。首先,在原始分化的外分泌细胞之间出现了进一步分化的内分泌细胞,然后他们在外分泌细胞的底部一侧集积成小团。随着这种小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毛细血管长入。当胚胎三个月后,胰小岛与胰腺外分泌细胞分离,同时开始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因此,胰腺内分泌也可看作是一种消化道内分泌,它与其他消化道内分泌在机能上密切相关,曾被称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人类胰腺约有25万—175万个胰岛,约占胰腺总重量的1%。每个小岛直径20—300微米之间。主要含有三种细胞:a细胞(A细胞)占20—30%,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颗粒具有高电镜密度呈椭圆形,偏心的圆形核心具有更大的电镜密度。免疫化学法确定此颗粒含胰高血糖素。β细胞(B细胞)占60—70%,分泌胰岛素;胰岛中β细胞数量最多,它的许多分泌颗粒为结晶状,β颗粒中含有胰岛素。δ细胞(D细胞),占2—8%分泌胃泌素和生长抑素,为胰岛的另一种分泌细胞,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类,颗粒中含有胃泌素、生长激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它主要分布在胰岛的边缘。第四种细胞EC细胞(肠嗜镉细胞)分泌5羟色胺。胰岛三种细胞的排列有特殊的规律性,使相互之间比邻接触,在技能上互相影响。一个大的胰岛有许多小的细胞团组成,小细胞团是一个功能单位,相当于胰岛的小叶。功能单位中β细胞位于中央,a细胞在功能单位的表面,厚约1-3层细胞。之间有少量δ细胞。这种特殊分布称为多种细胞区。在一个大的胰岛组织中,大量的多种细胞区位于其外周部分,此处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使其分泌功能相互影响,构成了内分泌的旁分泌系统,对于调节胰岛的正常内分泌功能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胰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动脉血来自脾、肝、肠系膜上动脉。每个胰岛依据大小由1—3根小动脉组成,毛细血管盘旋成三维立体结构,使胰岛细胞与毛细血管密切接触。每个胰岛有1—6根小静脉,经门静脉回流到肝脏,因此内源胰岛素分泌出来后有1/2肝脏摄取在此发挥作用。毛细血管壁有许多小孔,小孔处仅有单层的浆膜,使胰岛素能迅速透入血管。毛细血管和胰岛细胞之间有两层基膜,一层紧靠毛细血管,一层靠胰岛细胞。两层基膜之间有神经纤维,胶原纤维,或纤维细胞及Schwann细胞。糖尿病人的两层基质之间有透明质沉着,构成胰岛细胞和血液循环之间的一种屏障。胰岛含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血管周围两层基膜之间存在无髓鞘的或裸露的神经纤维,接近胰岛细胞。a细胞、β细胞、δ细胞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纤维终末或突触。

    正常胰岛素分泌分三个时相。第一时相:血浆胰岛素快速增加,高峰持续3—5分钟后降至接近基础水平,该过程需要10分钟。此项是成熟的分泌性胰小岛或近B细胞膜的分泌。第二时相:是随后的持续的胰岛素分泌相,持续几小时,由储存的分泌性胰小岛分泌。脱敏时相:如持续高血糖水平,胰岛素细胞持续低水平的胰岛素分泌,持续约24小时,是胰岛细胞内新合成的胰岛素。胰岛素抑制糖的异生,维持血糖平衡有重要生理作用。
, 百拇医药
    早期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先天性早期分泌受损。另外,第一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具有种族性。2、后天获得性:体重增加会导致早期胰岛素分泌受损。体重每增加10%,急性期胰岛素分泌反应可降低40%,体重下降可改善,由不饱和脂肪酸所介导。游离脂肪酸可放大胰岛素分泌效应。将胰岛素长期暴露于不饱和脂肪酸中,胰岛素受抑制,称脂毒性作用。糖耐量异常的慢性高血糖最初,对基础阶段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产生毒性,进而影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既糖毒性作用。糖毒性的重要特点是起始时的可逆性。高血糖病人连续用胰岛素将血糖降至正常,虽不能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化,但可以改善第一时相的分泌。口服糖后第一个30分钟用胰岛素可以明显改善和减轻后期的高胰岛素血症现象,其他时间无效。皮下注射胰高糖素样多肽,在进食30分钟后既可提高胰岛素反应。明显提高第一、二时相的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模型胰岛α、β细胞数量及分布改变:糖尿病时β细胞的数量和染色深、浅差异较大。特点:部分胰岛中α细胞增多,β细胞增多和减少两种倾向,分布偏胰岛侧。提示: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α、β细胞变化均有明显关联。糖尿病发生1周内即出现明显的神经缺血。4周缺血达高值,导致自由基增加。
, 百拇医药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当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利用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约占肝重的5%)。过多的糖则可在肝脏转变为脂肪以及加速磷酸戊糖循环等降低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相反,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加强,将生成的葡萄糖送入血中,调节血糖浓度。肝脏和脂肪组织是人体内糖转变成脂肪的两个主要场所。肝脏内糖的氧化分解不是供给肝脏能量,而是由糖转变为脂肪。所合成脂肪与肝细胞内的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形成脂蛋白,以脂蛋白形式送入组织中利用或贮存。肝脏可将甘油、乳糖及生糖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剧烈运动及饥饿时肝脏还能将果糖及半乳糖转化为葡萄糖,作为血糖的补充来源。糖在肝脏内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保证肝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代谢。葡萄糖是细胞赖以存活的营养素,由一种称为葡萄糖运输工具的分子贯穿细胞外膜运送给细胞。葡萄糖运输工具4(GLUT4)当细胞中的囊泡与细胞外膜融合时运送至细胞外膜。GLUT4高度活跃,少数散布在细胞中,大部份在细胞表面下活动。囊泡经微质管使胰岛素粘着在细胞外面,囊泡停止活动,拴着细胞内层,再与细胞外膜融合,包含在囊泡外膜的GLUT4便会进入细胞外膜,把葡萄糖运送至细胞。

    近10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及遗传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几乎改变了传统的模式。血糖鉴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微量白蛋白尿测定,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谷氨酸脱酶抗体(GAD)的测定,新型口服降糖药的问世,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的应用,以及强化治疗、联合治疗、胰腺移植,胰岛移植的研究和开展,都成为糖尿病诊断、治疗上的新动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