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90014
祛湿应重视肺的气化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34期
     湿为外感六淫之一,然脾不运化亦可产生内湿。临床上多采用芳香化湿,如藿香、草果;苦寒燥湿,如黄芩、黄连;淡渗利湿,如薏苡仁、猪苓等对湿邪进行治疗。但湿为阴邪,其性黏滞而难除,故用药应该清疏灵动,尤应重视调节肺气来祛湿。因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化。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精并行。”说明了生理情况下肺在水液调节中的作用,即宣通、调节水道的作用。叶天士云:“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肺金,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说明在病理情况下,湿邪与肺金的关系。所以只有肺金肃降有权,水道得以通调,水液下行,到达膀胱,才能气化而出,才不会导致水湿停滞,亦可达到祛湿的目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对四十三条注解时指出“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强调了肺的气化在湿邪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创立三仁汤,自云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来治疗湿温。方中以杏仁肃降肺气,使气化则湿化,配合蔻仁、厚朴等宣畅中焦,米仁、通草、滑石等渗利下焦,使湿热自化。

    然吴鞠通的学术思想来源于叶天士,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湿病的治疗,尤重视宣畅肺气,多用杏仁、桔梗等宣降肺气,保证了肺的气化作用,同时佐以淡渗之品通利膀胱,以达到湿邪从小便出的目的。徐大椿对叶氏的这种方法颇为赞赏:“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输肺气和膀胱,此为良法也。”以下摘取几则医案及医论说明:

    1.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飞滑石、杏仁、白蔻仁、大竹叶、炒半夏、白豆草(《临证指南医案》)。

    2.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杏仁、栝楼皮、白蔻仁、飞滑石、半夏、厚朴(《临证指南医案》)。

    3.汪三三

    舌黄脘闷,秽湿内着,气机不宣,如久酿蒸,必化热气,即有身热之累。杏仁、藿香、茯苓皮、滑石、厚朴、广陈皮(《临证指南医案》)。

    4.某

    脉濡头胀,胸身重着而痛,寒热微呕,此湿阻气分。杏仁、厚朴、白蔻仁、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竹叶(《临证指南医案》)

    5.某

    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阻,热从湿下蒸逼,不饥不食,目黄舌白,气分之结。杏仁、厚朴、广陈皮、茯苓、半夏、姜汁(《临证指南医案》)。

    6.秽湿在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茯苓皮、厚朴、广陈皮、滑石、杏仁。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温病条辨》)。

    总之,在祛湿中要注意调其肺气,调动其气化功能,通利小便,使湿从小便而走。, http://www.100md.com(沈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