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295822
我国布鲁氏菌病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概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11期
布氏菌病,1DNAG+CMOL%含量的测定及DNA同源性分析在布氏菌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2布氏菌外膜蛋白的研究,3布氏菌染色体DNA的酶切分析,4单克隆抗体的
     布氏菌病是难以分离培养和鉴定的细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可为布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和疫区分类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已建立了多种布氏菌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并已达到分子诊断水平。

    1 DNA G+C MOL%含量的测定及DNA同源性分析在布氏菌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郭秀兰利用热变形方法,对不同种布氏菌的DNA分子中G+C MOL%进行测定,证实布氏菌DNA分子中G+C含量非常相似(56.0%~58.0%)[1]。王晓英对传统的热变性温度法测Tm值加以改进,测得值与文献[1]相符[2]。

    〖H吴从雅以液相复性速率分子杂交法测23株布氏菌及大肠杆菌K12、绿脓杆菌、痢疾杆菌、耶尔森氏菌O:9、鼠伤寒杆菌等5株对照菌及5株可疑布氏菌的DNA与布氏菌DNA杂交率。证实布氏菌属内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3]。而郭秀兰对6种不同型布氏菌做了同源性测定,证明布氏菌6个种不同型间DNA同源率82.7%~104.2%,是高度同源的[4]。利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定布氏菌G+C含量和DNA杂交技术测定其同源性,不受菌龄、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且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鉴定非典型及变异布氏菌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方法[5]。

     2 布氏菌外膜蛋白的研究

    布氏菌外膜蛋白分3大类,第1组分子量为88~94KD,第2组分子量为35~40KD,第3组分子量为25~30KD。武素怀等用两性离子去污剂从牛、羊、猪种布氏菌的光滑型、粗糙标准型、非典型株中提出了外膜蛋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