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97765
平凡的高尚者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6日 《当代健康报》 2006.11.16
     冯延岭

    2003年4月5日,全国著名血液学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72岁的张明珙教授被癌魔吞噬了至善至洁的生命。

    这—天正是清明。天空春雨纷飘,一如潇潇挽歌祭她永远归去。地上草木青葱,仿佛铺就的寝床让她长眠安息。诀别的生者悲情难抑,心潭难宁。从此天人永隔的是—位把圣洁天职和精湛医术融注于他人生命的平凡而高尚的女性!

    逝者如斯,精神不逝。

    时光如流,怀忆不尽。

    一

    张明珙教授身材适中,脸庞端正。染雪的双鬓记叙着人生的勤奋和岁月的无情,宽阔的额头蕴着智慧,明澈的眼里盈着深沉和慈祥,—派学者气质和大家风度。

, http://www.100md.com     1931年,她出生在河北省行唐县—个殷实和睦之家。这个传统且开明的家庭注重道德教育,讲究识字明理。使她从小便能走进学堂并养成好学上进,年少志远的习性。14岁那年,她就告别父母,一路远行,考入济南市立中学。毕业后又考入济南齐鲁中学就读高中。

    那时,黑暗统治的中国,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她原本花样的年华承受了太多的腥风苦雨。但知识的阳光雨露依然孕沃了她的心田,萌生了更强的自尊,更高的心志。1948年,解放济南的炮声隆隆的响过后,在地覆天翻的巨变中,她毅然考入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学院(随后并入山东医学院)。1952年,她从山东医学院本科毕业后,以优秀的品德和优异的成绩留校任助教。1962年担任讲师。1965年成为校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78年成为主治医师。1982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87年晋升教授。1993年成为硕士生导师。

    张明珙教授辛勤耕耘医学事业50余年。长期致力于内科及血液病专业,数十年跋涉障碍性贫血和恶性血液病领域。她始终信念不移,执著而行。没有停足,更不曾倒伏,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走出了她坚实的人生大道。
, 百拇医药
    她先后获得8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多项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及国际先进水平。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参编了4部重要专著。培养出12名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山东省卫生系统“八五”巾帼建功奖。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山东大学授予突出贡献著名专家称号。

    二

    鲜红而健康的血液在心脏的作用下,循着全身周而复始地流动,把营养物质送到身体的各处,把代谢物质运至排出系统,坚定地维系着生命的鲜活。血液是生命的根脉。但是,各种肆虐的血液恶疾却使生命失去鲜活走向衰竭。做为著名的血液学专家,张明珙教授心灵的震颤和责任的重感始终格外强烈。

    1984年1月,她远赴澳大利亚访问进修。她以开阔的眼界,严峻的思考,选择了有效诊治恶性血液病的杂交瘤及现代免疫学。这项国际上尚处起步阶段的高端生物技术深奥无穷,疑难无尽。但是中国学者的民族尊严,崇尚科学的坚定信念,使她绝然不会望而却步。
, http://www.100md.com
    她先后进修于澳大利亚世界著名的皇家泼斯医院和昆士兰大学医学院。此间,无论聆听授课还是学术交流,无论研究经典还是读记文献,无论临床实践还是具体实验,她都潜心而至,昼夜不舍。尽管澳大利亚大自然美景四季诗意流溢,让她纵目的只是深秋的枫叶。那挂满—树,铺满一地的火红的枫叶昭示的是生命的更迭和时光的流逝,她怎能不惜时如金奋发而为!在澳一年,她倍付几年的努力,终将把握了杂交瘤的脉络和现代免疫学的实质。

    1985年初,她带着对故土盈怀的思念,带着对未来十足的自信,带着省吃俭用购买的科研设备和文献书籍急切而归。随即,承担起主持研究杂交瘤和现代免疫学的重任。

    从1985年起,她首先建立起恶性血细胞免疫学分型诊断技术。通过20多种单克隆抗体,分析了六大类622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标记而建立的该项技术,效果更客观,更准确。这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1990年和1991年分别获山东省科委三等奖和二等奖。
, 百拇医药
    1986年起,她开展杂交瘤技术和建株研究。创建并领导杂交瘤实验室,研制出抗人白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并用于临床。建立了单克隆杂交瘤多株,用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诊断研究。

    1987年起,她采用单抗技术开展人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积累了20余种病种3000余例,1990年,她进行淋巴细胞分化及抗原基因受体基因重排研究。为早期诊断与研究残留病变提供了崭新的手段。这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于1994年和1996年分别获省教委一等奖和人民解放军全军三等奖。

    1990年起,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进行重点研究。发现70%以上病例存在免疫学异常。经用自己研制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数百例,效果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关杂交株1996年实现技术转让,1999年获准进入临床试验。1993年她领导的杂交瘤实验成为国际白细胞抗原鉴定协作组的成员,开展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向鉴定协作组提供了3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被接受。为第五届国际白细胞抗原学术会议承担并完成18株鉴定协作组提供的杂交瘤细胞株的鉴定。
, http://www.100md.com
    张明珙教授这些创举,这些耀目的科研文明成果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价值无可估量,因为它的本质就在于其关涉的是人类最高贵的——生命。

    三

    张明珙教授是全国知名学者,发表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论文。但是,每篇都渗透探索创新的艰辛。一如拓荒者开垦板结的土地,用苦楚的汗水浇透坚硬,让播入的良种成为果实。

    她的论文主要有:1978年发表于山东白血病专辑的《慢性粒细胞的白血急变分析》。1983年获省卫生厅二等奖的《全身骨髓γ照相研究》。1985年获省科委三等奖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研究》。1989年发表于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的《海漫性大细胞淋巴瘤防治新进展》。1990年发表于中华血液学杂志的《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检查中免疫酶法与荧光法的比较》。1991年发表于单克隆抗体通讯的《用国产单克隆抗体进行的白血病免疫分型研究》。1992年获山东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的《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和免疫学研究》。1994年发表于临床血液学杂志的《ATG治疗再障25例临床研究》。1995年发表于医学科普杂志的《再障并非不治之症》。1995年发表于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的《426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与临床研究》。1996年发表于中华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的《抗TC单抗治疗MDS》等等。
, http://www.100md.com
    张明珙教授的这些论文贯穿着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辩证。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其中多篇论文使她先后多次分别在全国血液病学学会的学术交流会和年会上赢得声誉。

    张明珙教授参加了多部医学科学著作的编著。分别承担著作中相关的专业篇章。先后完成15万字之多。主要有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护理医学问答》。1990年山东省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的《实用血液病学》和《内科危重病与急救》等等。

    毫无疑问,无论张明珙教授的论文或是参写著作,都是科学知识的结晶。它为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大厦浇铸了血汗,增添了砖瓦。

    四

    俄罗斯有句谚语:真理是世界的太阳。高尔基有句名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张明珙教授的人生正是耕获知识播种知识,殚精竭虑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她几十年如—日,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在书房和图书馆度过。她博览群书,苦读经典,伏案而耕。在宁静而丰富的滋润中常常寝食两忘。即使十年浩动,在文革中被下放济宁农场劳动改造,仍然以书为伴,悄悄享受特有的孤独。
, http://www.100md.com
    她不仅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对相关联的业务基础知识,对学习英语依然付诸勤奋。她的书房里几乎全是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手稿和读书笔记成捆成摞。直至成为理论基础坚实、学养丰厚、知识渊博的大家学者仍然学无止境。

    1981年,她无偿为院图书馆审阅影印了8本英文医学专著。这些专著都是国际上1979至1981年刚刚出版的珍贵医学经典。每本200页至300页,每本的审阅时间只有半月,到时便寄还有关单位。每天班后至深夜,她责任使然,心无旁牵,边审阅,边掩卷而思,边笔触精华,无形中平添了劳累,加大了工作量,但她每本都无遗漏,无差错,按时完成任务,为单位节约了外汇。其英语水平可圈可点。

    她承担教学任务几十年。讲课见解深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注重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更新和充实新内容。不论诊断学中检体诊断和心血管检查的讲授,还是内科血液学专业及医学英语的教学,以至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成效显著。所授课专业历届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平均分数。医学英语班学生每年报考研究生录取率明显提高。所培养的数十名硕士研究生遍及各地,成为促进医学血液学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张明珙教授对知识的获得和传播虔诚的如农民对土地和庄稼,没有半点敷衍和丝毫虚假。
, 百拇医药
    五

    医生要发誓尽其所能为患者谋福利,不能使患者遭受祸害。这是伟大的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留给后辈医生的誓言。

    这种神圣誓言刀刻般凿进张明珙教授的心间。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她目嵌国内外医学发展,悉心积累实际经验,不断提高特别是恶性血液疾病的缓解率,降低死亡率。对终末期患者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病情。多次成功抢救高危病人。有一位军工高级科技人员患急性白血病,全身皮肤及内脏广泛出血,生命垂危,张明珙教授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密切观察,对症治疗。整整两周,她夜夜询诊或亲自在病房处理病情,终使患者转危为安。有一位胸腹水、腹部包块并高烧伴皮肤结节患者,多次会诊但诊断不明。她采取免疫酶单抗新技术,明确了诊断。通过相应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有一次,济南妇幼保健院有一位危重病人急待抢救而向她求援,虽是夜半三更,又患病在身,仍即刻赶去抢救,直到病人脱险。

    张明珙教授是恶性血液病专家。举目可视那些置身在生死线上悲苦的患者。她深知医生的态度决定着患者的心理,而患者的心理作用在治疗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她首先掬给患者是浸心入肤阳光般的爱心。每天不论早晚,她都要到病房看望患者。她那关怀的目光,那慈祥的笑容,那亲切的话语和自信的神情亲近着每一位病人。如融融春风,拂去了心的寒冷,催生了新的希望。
, http://www.100md.com
    她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入微,诊断准确,手术精道,医治疗效高。缓解了无数危重病情,挽回许多临逝的生命。对出院后继续治疗的病人保持联系,重点病人亲自随访。为此,众多患者和家属对她感激不尽。有的送信感谢,有的跪地长叩,有的送红包,有的送手饰,还有的送各种贵重物品。谢意不表便是心病。而她从来不收任何人的任何财物。有位转危为安、病情完全缓解的外地患者。出院时特地登门告别,离开时悄悄留下一枚金戒指。她发现后一路急追,拉来扯去总算还回。还再三叮嘱他保重身体,患者的眼里流出泪水。

    有—位农村患者的家属,为张明珙教授对希望几乎不再的患者精心治疗,亲人般的呵护,终于为他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而感念不尽,给她送去红包被诚言退回后,又在她查房会诊时,趁人多不注意,把红包塞进她身上白隔离衣的口袋。半天忙完后她才发现,费了不少周折仍然把红包退回。那位家属情溢衷肠:“多好的人哪!咱老百姓的福啊!”而张明珙教授不止一次这样说:“医生是为病人治病救命的。病人的礼都能收,还要这样的医生干什么!”张明珙教授做为全国著名的血液病学专家,省内外请她会诊的医院接连不断。她没有一次推拖。她先后赶赴湖南长沙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及省内数十家地市医院。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惠及多方。
, http://www.100md.com
    多年来,她对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贫贱富贵,她都会敞开深博的胸怀真诚相待,决不会让那些不幸的生命再承受哪怕半点的冷漠和失望。一个患者的不幸就是亲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无数患者的不幸就是无数人的不幸无数家庭的不幸。这难以估计的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的付出直接牵连着社会的和谐。任何—个有良知的医生决不能缺少这种理性和道德思考。

    张明珙教授业绩卓然出群,权威之誉当之无愧,但她从来都视自己为普通的医学工作者。谦恭的品德使人想起那首题目叫《泥土》的短诗: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六

    孕育生命是一种高贵的责任。张明珙教授做为3个孩子的母亲责任负肩,但事业更是她甘愿以生命相托的人生追求。多少年来,她对孩子们的照顾和关爱实在太少。白天忙于患者,夜晚勤于书桌。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星期天仍就心无旁牵。与孩子们同出游园,同聚同乐,同享天伦的记忆屈指可数。但她善良勤劳,脚踏实地,科学求实的品质和行为,却潜移默化地把子女引向端端正正的人生轨迹。3个孩子成了社会栋梁。女儿蔡润琪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后赴英国苦读,成为卫生统计学博士。大儿子蔡大庆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于美国读完MBA,成为战略管理学博士。小儿子蔡大幸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医生。
, 百拇医药
    这里应当为张明珙教授的丈夫蔡和先生提记一笔。蔡和先生是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入党的革命前辈。从卫生员到军医,到1948年调入白求恩医学院学习到1952年毕业后留山东医学院任职,先后担任院教务处处长、副院长直至离休。他为学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承担了更多的家务,竭力支持张明珙教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事业之中。

    张明珙教授对子女和家庭常常冷落,对同事和学生却真诚相待,热情似火。每当同事们遇到困难,她绝不会不闻不问,而是设法帮助,常把奖金慷慨送上。她的研究生有病住院,她慈母般问寒问暖,解囊相助。这是一种真爱,这样的爱如静水深流,愈深愈无声。

    生活应当简朴,思想应当高尚。这句哲言恰如张明珙教授人生的宣言。她衣着那么朴素,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平生竟找不出几件高档的衣装。饮食从不拣挑,即是粗茶淡饭,填饱肚子足够。她不善交际,不谙人情世故,不计名利得失。保持的是—种难能可贵的沉默。这样的沉默是一种超然,一种精神的成熟,一种心灵的丰盈。许多人缺乏的正是这种沉默如金。

    七

    “我是一棵树,我不想成为一棵树的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如是说。张明珙教授是医生,但决不只是单纯的医生。她医治缠身的疾病,也医治心灵的创伤。她开垦物质成果,也播耕精神食粮。她全部的意义在于创造了她生命的高尚!我们应当为她放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