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老年医学》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303420
老年脑梗死的神经影像诊断
http://www.100md.com 《实用老年医学》 2006年第4期
脑梗死,1脑梗死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2CT和磁共振血管造影(CTA和MRA),3脑梗死功能MRI表现,参考文献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也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死亡。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病人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脑梗死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

    11 缺血性脑梗死 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和分水岭脑梗死。

    111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栓塞形成,常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任何部位,以动脉分叉处多见,表现为梗死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一致,呈扇形、窄扇形或矩形,可单发或多发。

    急性期CT表现为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和脑组织密度减低,以后梗死区密度逐渐降低、均匀,边界清楚;MRI异常信号出现明显早于CT ,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像呈高信号,受侵犯的动脉流空现象消失,晚期软化灶形成时T1WI和T2WI都分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和高信号,而FLAIR像则为低信号。

    脑梗死的早期即可显示因脑组织肿胀出现的脑回相连而变平,脑沟模糊、消失,脑灰、白质分界不清,1 d后至第2周水肿进一步加重,占位效应明显,2周后至第3周水肿逐渐减轻。随着水肿的消退,脑梗死区内可因细胞溶解后蛋白漏出等改变,使CT的密度和MRI的T2WI信号与正常脑组织相近似,以致病灶变得模糊不清,此即脑梗死的“模糊效应”(fogging effect)。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2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治疗及时,梗死范围变小,局部可见脑萎缩改变;另一种是脑组织坏死形成脑软化灶,病灶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发生在皮质运动区和基底节区较大范围的脑梗死可导致锥体束华勒(wallerian)变性。

    增强扫描可见呈脑回状、条状、地图状或斑片状强化,脑回状强化是亚急性期特异性的表现,同时还可显示脑膜增强的改变。

    112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SI):CWS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border zone infarction), 是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血管闭塞。多因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亦可由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等所致。分水岭脑梗死分为3型:(1)皮质前型:CT表现为大脑前、中动脉供血交界区(额中回并可沿前后中央回上部)楔形或带状低密度;(2)皮质后型:CT表现为大脑中、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交界区(颞顶枕交界区)尖端指向脑室的楔形低密度;(3)皮质下型:CT表现为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的供血交界区(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白质)条状或不连续的线条状低密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