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303796
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新) 2006年第10期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术检查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在临床上较普遍的开展,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介入治疗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反射是极危险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非常重要[1]。我科于2004年8月~2005年12月对98例患者行心血管病内科介入检查及治疗,其中5例发生反射性低血压及心率减慢,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5例均为男性,年龄46~64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劳累性3例,均为首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例为拔出动脉鞘管后15 min发生,其余4例术后返回病房1 h后发生。临床表现:患者在术后均突然出现胸闷、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在3 min内脉搏下降至40~45次/min)、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发冷等,但病人意识清楚。经准确、积极抢救,患者在发生低血压20 min内心率恢复正常,血压45 min内升至正常范围,颜面转红润,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心理护理心血管介入检查治疗是一项新技术,病人由于对手术不了解,担心治疗效果及手术发生意外而产生恐惧、紧张心理。首先要向患者做好术前解释工作,向病人介绍导管室手术环境、手术步骤及手术后注意事项,以减少病人因紧张心理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2.2饮食护理为减轻手术中消化道症状,瞩患者术前禁食3~4 h,但禁食时间不可过长,术后1 h鼓励病人以流质饮食为主,少量多次,量不超过200 ml,可防止血容量不足及低血糖反应;如果禁食时间过长,可采用术后补充血容量;病人发生心率减慢反应一般可通过拔管前限制饮水,可在拔管后1 h嘱病人饮水,术后3 h给予大量补液,以补充血容量,可加速造影剂的排出,从而减少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2.3拔管时护理在拔鞘管之前,先建立一个良好的静脉通路,拔管时要注意与病人交谈,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可先试验性按压鞘管,严密观察病人有无疼痛,如有明显疼痛感则对患者追加麻醉量,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并备好阿托品注射液、多巴胺和低分子右旋糖苷以备急用,减少因拔管而致的情绪紧张、疼痛、血容量不足而诱发迷走神经反射。

    2.4术后观察要点心血管介入手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持续心电监护,护士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心电异常情况,仔细询问并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心悸、头晕、恶心、出冷汗等不适症状,观察伤口部位有无渗血、肢体色泽、温度及面色有无改变,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巡视,一旦发生低血压状态,应立即报告医生,争分夺秒进行抢救。血压明显下降时,立即快速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亦可静脉推注多巴胺或静脉点滴,直至血压稳定。切口部位出血或疼痛难忍者应重新加压包扎。

     3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性检查治疗引发的反射性低血压、心率减慢状态是一种发生迅速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目前认为该并发症的发生是血管迷走性抑制性昏厥,即所谓临床上常称的过度迷走神经反射,其主要发生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疼痛、拔管时局部麻醉不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恐惧等)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通过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导致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最快的可在1 min内发生。 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心率明显减慢,可出现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由于迷走神经反射的病情严重,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及减少其反射的发生至关重要,发生后需要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以减少不良后果。虽然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进展迅速,危及病人生命。护士应提高认识,重视介入手术治疗前后的观察与护理,有效、及时、正确地处理这种并发症。

    (新疆独山子石化医院放射科介入室, 新疆独山子833600), 百拇医药(周燕艳,张磊, 周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