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304508
急性心肌梗死PTFV1变化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6例AMI入院当天即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A组)62例,溶栓未通组(B组)24例,并对AMI溶栓前后的PTFV1值进行动态观察,及溶栓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PTFV1异常检出率与入院时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B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LVEF值B组比A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AMI溶栓并使冠脉再通的患者,可使PTFV1负值在溶栓后得到减小,并改善左心功能,减小住院死亡率,对评价AMI近斯预后有明显的意义。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自1964年Morris首先提出心电图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它被认为是左房负荷值的异常增大,是诊断左房负荷过重及左心功能不全的指标之一,它因心电图检测简便易行,而得以广泛普及;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测定,为较精确估计心室功能,提供了无创性的检测方法,本文对86例AMI梗死病人PTFV1负值变化和彩色多普勒对AMI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旨在探讨PTFV1异常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AMI发病12小时内并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86例。为我院1997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并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7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15)岁,广泛前壁8例,前壁15例,前间壁19例,下壁31例,下壁+正后壁7例,下壁+右室6例。并采用尿激酶在半小时内静泳滴入,并根据溶栓是否再通指标[2]分为溶栓再通组(A组)62例,溶栓未通组(B组)24例,住院期间死亡6例,3天内1例死于室颤,2例死于急性左心衰,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并有2例1周后死于难治性心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