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四川精神卫生》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305523
试论复杂的悲伤
http://www.100md.com 《四川精神卫生》 2006年第4期
1悲伤理论,2复杂的悲伤,参考文献
     悲伤是遭遇失落或失去对自己有意义的人或事物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是一种悲哀、愤怒和罪恶的主观感觉[1]。失恋、离异、病痛、死亡等都可以导致悲伤。本文就丧亲的悲伤加以讨论。

     1 悲伤理论

    11 悲伤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2,3] ①休克期(麻木期):对亲人的死亡感到震惊,表现为嚎啕大哭或漠不关心。有时因忙于筹备丧礼而出现短暂的感情麻木期。通常为亲人逝世后的第一周。②否认期(回忆期):否认亲人的死亡,沉浸在往日回忆中,日常生活或事物如:吃饭、街道、公园等,常会引起难以抑制的悲伤。更有甚者重游旧地及随身携带遗物。③混乱期(绝望期):多在亲人逝世2周后,表现为精神恍惚,食欲下降,头痛,失眠,健忘,工作能力减退,甚至不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④接纳期(重整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理调适,逐渐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12 Freud主张与逝者切断连结 理论提及丧亲者由逝者身上撤回依附,察觉对逝者的连结,并予以切断,生命活力才得以重视。丧亲者需要面对自己的连结、完成情绪处理过程,以到达不再依附及重新展开新关系。假如当事人停留在与逝者矛盾,或罪恶感、愧疚感的关系下,则精力也将停留而不能转移,因而形成延迟或夸大的悲伤,这种复杂的悲伤反应,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13 Bowlby的依附理论[4] 该理论从生物学的基础解释悲伤,认为悲伤是动物及人类的普遍行为反应,是一种分离的焦虑,而依附行为具有求生存的价值。Bowlby除了保留佛洛伊德解释潜意识过程的应用之外,并着重于幼童与母亲或重要他人所建立的依附与连结关系。早期的经验,会内化成为个人处理各种分离情境的动力。

    14 Stroebe双轨摆荡模式[5] 该模式主要建立在对丧偶经验的探究。Stroebe不同意丧亲者一定要接受失落事实,才能走出悲伤的说法。该模式认为丧亲者是在接受失落(失落导向)与逃避失落(复元导向)间来回摆荡的。双轨模式认为,男女两性因从文化中得到不同的期待与学习,男性丧偶者较倾向以复元导向处理悲伤,而女性丧偶则多用失落导向面对悲伤。

    15 自我机能模式 自我机能模式是一个工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