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学术交流
编号:11308768
针刀松解加穴位注射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4日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富林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治疗丛集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1.针刀闭合性松解剥离术;2.穴位注射。结果:治愈61例,显效13例,无效2例。结论:针刀松解术配合穴位注射对丛集性头痛的疗效肯定。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明显优于其它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刀,穴位注射,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是偏头痛的一个特殊类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其表现与偏头痛相似,故也称偏头痛样神经痛。可能与面部红痛症、睫状神经痛或偏头痛性神经痛及岩部神经痛等名称相近似,其临床特点是反复的密集性发作的头痛。迄今,其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是由于颅内、颅外血管扩张所致。有人研究发现本病在发作时,血中组织胺浓度增高,故认为与组织胺过敏有关,因此,有人称之为组织胺性头痛。近年来,有人认为此病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例如,其发病有时与食用牛奶、小麦、奶酪、玉米、蛋、鸡、鱼、咖啡、茶、猪肉、柑橘等有关。
, http://www.100md.com
    丛集性头痛发作的特点是在一段时间内,头痛连续发作,常伴有复发缓解的特点。因表现为连续密集的头痛发作,所以称为丛集性头痛(或称群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笔者2001年2月至2006年3月间进行针刀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研究,疗效非常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五年来收治丛集性头痛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15年余。其中伴头昏、眼花、失眠和颈肩痛者分32例。学生6例、教师8例、农民14例、退休人员10例、公务员8例、计算机工作者10例、司机6例、其它14例。

    2.临床表现及体征

    2.1临床表现:丛集性头痛发病前无先兆,常在夜间或患者熟睡后突然发作,头痛剧烈而被惊醒,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开始在一侧眼眶周围或眼上方,迅速扩展到同侧额处,以至一侧面部,甚至同侧肩、颈部。疼痛性质为跳痛或烧灼样疼痛,站立时疼痛减轻,发作时多伴有同侧眼部、面部发红,流涕,鼻塞,流泪,颞动脉充盈及病侧皮肤温度升高,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极少超过24小时。发作多在同一侧,每天以十分规律的方式发作,少数病例可出现霍纳氏征,连续数周和数月后头痛停止。若间隔数月或数年再发作又称慢性丛集性头痛
, http://www.100md.com
    2.2体征:丛集性头痛患者家族史或有或无,先兆症状如闪辉暗点、视野缺损、耳鸣、头晕、味觉异常,四肢异常等,发作时多伴有患侧鼻塞、流涕、流泪、结膜充血。多在睡眠中发病,出汗、流涕、唾液增加、同侧颞动脉扩张,持续时间1小时达高峰、持续4至数小时或1~2天。发作时患者每因剧痛而不得不立刻停止工作,半夜发作而惊醒者辗转不安,起床踱步,以及发作时患者常用拳头锤打头部,企图以此来缓解头痛。丛集期头痛发作以春秋最多,其次是冬天,夏天最少。均无家族遗传史。

    

    3.诊断依据

    3.1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丛集期持续时间为1~3个月,以持续1.5个月较多;在丛集期头痛发作的频率多数为2~4次/天,少数为隔日1次,极少数多达10次/天;头痛持续10~90分钟(以30~40分钟多见)。每次丛集期头痛发作时的疼痛位置均固定不变,起自眼眶部(眼球和球后)及其周围,并逐渐向同侧额颞部、头顶部、耳及鼻部放散,有的向下至下颌部。疼痛性质为烧灼感、刀割样、尖锐、深部的剧痛或跳痛,伴同侧流涕、鼻塞、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等。根据头痛的特点,疼痛发作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诊断标准有:
, http://www.100md.com
    (1)剧烈的偏侧眶上部、颞部疼痛,不予治疗时持续15~180分钟。

    (2)头痛时至少伴有下列体征中的一项并必须与头痛在同一侧:眼结膜充血,流涕,鼻塞,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睑下垂或眼睑水肿。

    (3)发作频率从隔日一次到每日八次。

    (4)患者颈部酸胀痛,触诊有压痛点及痛性结节、索条。

    3.2排除标准:至少有符合上述1~3项的5次发作,CT、RMI检查排除颅内、外其他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

    3.3胺试验:做组织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即可诊断。

    3.4鉴别:丛集性偏头痛发作与典型偏头痛容易鉴别,但是,与非典型性偏头痛(如普通型偏头痛、面部偏头痛等)常不易鉴别。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时,有部分患者有视觉障碍或其它血管痉挛的表现。头痛常是普遍性而不限于一侧,也没有连续和密集发作的特点。面部偏头痛,有些患者头痛的部位虽然也在面部或与丛集性头痛的部位一样,但疼痛一般较轻而持续时间较长。当然,有关组织胺的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诊断。
, http://www.100md.com
    4.治疗方法

    因本病发病迅速,头痛剧烈,口服药物吸收较慢。采用小针刀闭合性病点松解术加穴位注射,松解软组织,疏通经络,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效果。

    4.1针刀治疗:检查痛点即为小针刀疗法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按压痛麻点,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然后突然用力进针刀,待局部出现酸胀沉感时即行切开1—2刀和纵行或横行疏通剥离几次即可出针,术毕无菌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即可固定。注意勿损伤局部的血管和神经。一次治疗后局部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感当即就明显减轻。一次不愈者,一周后再治疗一次。

    4.2穴位注射:取头维、阳白两穴,将1ml的当归和2%的普鲁卡因2ml混合液,每穴注射1ml。
, 百拇医药
    4.3穴位注射随针刀治疗进行,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发作频度为隔日1次或每4天1次。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镇痛药及预防发作药物。禁止饮酒,禁服血管扩张药物,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做到生活规律。

     5.疗效观察

    5.1疗效标准:

    痊愈:跳痛或烧灼样、刀割样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流涕,鼻塞,流泪,头晕、目胀等伴随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偶见发作;

    好转:头痛程度减轻,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 百拇医药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5.2治疗结果:76例治疗后随访1—2年,痊愈61例,随访至今未复发;显效13例,发作轻微,休息即愈,发作时间缩短;无效2例(1例因耐受能力差而中断治疗)。52例一次治疗后头部跳痛或烧灼样疼痛感明显减轻。治愈率80%,有效率达97.4%。

    6.典型病例

    郑金秀,女,55岁,天津静海人,患右侧“丛集性头痛”10余年,常在做饭时规律性发作,持续1小时左右。每次发作头痛剧烈,除烧灼感、刀割样尖锐跳痛外,发作时还伴有头晕恶心、视力模糊、患侧鼻塞、流涕、结膜充血等症状。多方治疗无效,只能靠大剂量服用去痛片和镇静剂缓解,于2004年5月来院就诊。查见患侧颈部酸胀痛,风池穴上方枕骨下缘和C3横突部有两个明显压痛点及痛性结节、索条,当即施针刀松解术并行穴位注射,针刺时患者感到酸麻感向痛区放射,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减轻,治疗4次后,体征消失,临床痊愈,追访至今未复发。
, 百拇医药
    7.讨论

    其发病机制是患者头痛时头颅外动脉扩张现象,因此传统上列为血管性偏头痛特殊类型。但本头痛与内分泌紊乱无明显关系,更年期发作不见减少,发作时血浆中5-羟色胺并不减少,而组织胺升高,由于颈部血管对组织胺超过敏反应所致,紧张、饮酒、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激发,亦有人认为缺氧也可以诱发。该头痛又称为组织胺性头痛,而组织胺与过敏反应有重要关系。这种过敏反应为I型变态反应,花粉、霉菌、虾、鱼及蜂毒等作为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E抗体,此抗体与靶组织中肥大细胞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这些抗原,即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这些介质使靶细胞的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和组织水肿,腺体分泌增加,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系由于头部的某些局部血管,主要为颈外动脉尤其是颞浅动脉分支,偶或颈内动脉系统出现急性发作性扩张所致。前已述说,丛集性头痛常与组织胺有关,亦有人认为本病为人体对组织胺过敏,以至面部皮肤和眼、鼻、口腔粘膜及脑膜血管的舒张,神经过度兴奋的结果。另一些人则认为,岩大浅神经内含有副交感血管舒张及分泌纤维,当其受到刺激即可导致发病。总之本病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
, 百拇医药
    其病人多有上颈部酸胀痛,触诊有压痛点及痛性结节、索条。X线片有关节错位及椎体移位。其机理是丛集性头痛神经无放电是原发的,血管的变化是继发的。丛集性头痛出现的不完全Homer氏征是上交感神经不完全损害所致。有的学者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采用手术切除三叉神经感觉根得到满意的效果。根据以上依据三叉神经、枕神经及交感神经受刺激是其主要原因。而三叉神经脊束核、枕大、枕小神经及上交感神经节都在上颈椎部。故颈部软组织损伤,椎体关节错位是造成上述神经损伤及刺激的直接因素,解除这些致病因素,因而头痛得以解除。应用针刀疗法治疗可缓解及消失。

    同时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和枕大神经痛可取得确切的疗效。如天容穴等注射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在丛集期穴位注射可起到治疗预防双重作用。按照中医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治疗原理,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阳白穴为足少阳胆经。痛于前额,下连面部为阳明头痛。痛于头侧,上及头角为少阳头痛。这两穴从中医经络学说都有主治头痛的功能。按现代医学原理:两穴在解剖位置上,头维穴位于耳颞神经支、上颌神经颧髎颞支、面神经颧髎支上。阳白穴位于额神经外侧支上。两穴均位于丛集性头痛的发作范围内。应用普鲁卡因穴位注射后的局部麻醉作用,可能是穴位注射在丛集性头痛发作时能立即止痛的原因。糖皮质激素在丛集性头痛中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抑制海绵窦(静脉血管炎)的炎症反应有关。也可能通过控制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的释放而起作用。临床疗效证实:穴位注射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穴位注射时要掌握好进针的要领,如穴位选择、穴位位置、进针方向及深度,使之达到安全、经济、无副作用。

    丛集性头痛与组织胺的敏感性有关,组织胺的增多又与某些过敏因素和某些食物抗原的刺激有联系,因此要控制某些过敏的食物,生活要规律化,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2006年10月17日, http://www.100md.com